而<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而<连>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代>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助>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语气>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动>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忠<形>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又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忠厚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忠<动>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又
忠而被谤。
又
求忠以自为。
忠孝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忠<名>
忠臣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通“中”。中间,适中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