荳豆<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卬盛于豆。--《诗·大雅·生民》
又
于豆于登。
笾豆大房。--《诗·鲁颂·閟宫》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尔雅》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明·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豆俎(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豆笾(古代宴会和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器皿。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
古代容器。亦为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
四升为豆。--《左传·昭公三年》
又如:豆登(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较浅)
“豆”假借为“菽”,豆类植物的总称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
又如:扁豆;黑豆;豆觞(豆肉觞酒的简称);豆腐饭(旧称家常便饭);豆腐牌儿(卖豆腐的布招);豆糜(煮豆为粥);豆苗(豆的幼苗);豆剖瓜分(比喻疆土分裂);豆秧(豆的幼苗);豆藤(豆类植物中蔓生种的茎杆)
古代重量单位。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十六黍为一豆。--《说苑辨物》
样子像豆的东西.。如:豆姑娘(小姑娘);豆火(指火小如豆);土豆;豆肉(指一豆所盛之肉)
姓
豆瓣
;豆类去皮后可分开的子叶
豆瓣儿酱
以大豆或蚕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带有豆瓣儿的酱
豆包
以甜的红豆糊为馅作成的包子
豆饼
;从大豆榨油后所得油饼,可做饲料、肥料
豆豉
;把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经过发酵而成的食品,可以调味,也可入药
豆粉
豆子经加工而成的粉状细末
豆腐
,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或盐卤使凝结成块,压去一部分水分而成的食品
豆腐脑儿
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而凝结成的半固体
豆腐皮,豆腐衣
-∶煮熟的豆浆表面上结的薄皮,揭下晾干后供食用
方∶千张
豆羹
∶用豆粉加水及调料煮或蒸成的糊状食品
∶像一豆之羹,比喻微小
豆荚
∶豆类的果实。也说豆角儿--主要用作菜肴
;∶种子或仁的外皮、壳或荚;尤指干外皮、干壳、干荚
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
豆浆
-;用水冲的大豆粉或磨得很细的大豆浆
豆酱
将大豆浸泡煮熟磨碎后,加酱、曲、盐等发酵制成的副食品
豆角,豆角儿
豆荚的俗称--多指鲜嫩可做菜的
豆秸
豆类植物的茎杆
豆科
;双子叶植物蔷薇目中一个十分大的科,其中包括草本、灌木、乔木和藤本植物,通常,花高度不规则,果为荚果或节荚,根常具根瘤,内含有固氮细菌。本科被分成几个亚科,但在某些分类中认为是独立的科
豆蔻
∶白豆蔻()的别称,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
∶白豆蔻的果实和种子的俗称,可以入药
;;∶比喻少女
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豆蔻年华
;;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豆绿
绿色,如同青豆一样
豆面
用两种以上豆子磨成的面粉,俗称杂面
豆娘
构成蜻蜓目束翅亚目的昆虫,像蜻蜓而小。常在水边或草地上飞行,吃小虫
豆萁
豆秸的俗称
豆青
豆绿
豆蓉
∶用煮熟的豌豆、大豆或绿豆晒干后磨成粉,加糖制成做糕点的馅儿
方∶木豆
豆乳
-∶豆浆
∶豆腐乳的俗称
豆沙
;用红小豆、红豇豆或云豆煮烂捣成泥或干磨成粉加糖而成的食品,用做点心的馅儿
豆芽
绿豆、黄豆等生成的芽
豆油
;-;淡黄色的干性或半干性油,用压榨或用溶剂提取的办法从大豆中获得
豆渣
;制豆浆剩下的渣滓,可做饲料
豆渣脑筋
脑子好像豆渣,比喻极其愚蠢的人
豆汁
∶制绿豆粉时剩下的汁,味酸,可做饮料
-方∶豆浆
豆子
各种豆科作物(如豌豆和黄豆)的可食种子
仁<名>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亲也。--《说文》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
有德者之称
旧指有仁德的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
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礼记》
完美的道德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仁政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恩惠
则民与子仁。--《论语》。皇疏:“恩也。”
厚泽深仁,遂有天下。--鲁迅《伪自由书》
同情,怜悯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柳宗元《天说》
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如:核桃仁
类似果仁的东西。如:瓜子仁
人(.)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论语·雍也》
古县名
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史记·春申君列传》
水名
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湘、洪、仁三江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等于8尺(一说7尺,也有说5.6尺或4尺的)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通“仞”
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始)于足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姓
仁<形>
有感觉能力--与“不”连用,作否定式。如:两手不仁;皮肤不仁
温润
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
敬辞。旧时常用于书信中;;。如:仁台;仁兄
仁<动>
亲爱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王安石《上时政书》
同情;怜悯
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
思念
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礼记·仲尼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