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动>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酋”(即“酒”),下面象放东西的基物。本义:设酒食以祭)
同本义。特指初死时的备供品敬礼;
奠,置祭也。--《说文》
于以奠之。--《诗·召南·采蘋》
共其奠牛。--《周礼·牛人》。注:“丧所荐馈曰奠。”
舍奠于其庙。--《礼记·祭统》。注:“非时不而祭曰奠。”
故既奠。--《礼记·郊特牲》。注:“谓荐熟时也。”
有司以几宴舍奠于其墓。--《礼记·檀弓》
奠汝又不见汝食。--清·袁牧《祭妹文》
又如:祭奠(为死者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奠馔(置食物以祭);奠飨(置酒食以祭祀)
荐献;敬献
主人坐,奠爵于阶前。--《仪礼·乡饮酒》
又如:奠献(献祭品以祀死者);奠仪(送给丧家用于祭奠的钱物);奠雁(古代婚俗。新郎用雁作见面礼到女家迎亲,表示不再娶他人)
定;确定,规定
无地奠位。--扬雄《太玄》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传:“奠,定也。”
皆辨其物而奠其禄。--《周礼·天官·职币》
又如:奠位(定位);奠居(定居;安居)
放置;。如:奠枕(安枕以卧。形容局势安定)
奠<名>
祭品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韩愈《祭十二郎文》
又如:奠馈(祭品);奠分(旧俗治丧,各家分摊送给丧家的奠礼);奠敬(奠仪。代作祭品而送给丧家的钱)
虎〈名〉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同本义,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姓
虎〈形〉
比喻威武勇猛。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比喻残酷凶暴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虎<动>
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吓唬。也作“唬”。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