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动〉
(会意。从口,从文,或从处,虍声。“处”即“處”的古字,于六书为会意。金文加声旁“虍”变成了形声字。本义:中止;停止)
同本义
処,止也。得几而止。--《说文》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易·系辞上》
处者处。--《礼记·射义》。注:“犹留也。”
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国语·楚语》。注:“止也。”
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离。--三国魏·曹植《浮萍篇》
居住;生活
莫敢遑处。--《诗·召南·殷其靁》
占右穴居而野处。--《易·系辞下》
淖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释文:“在室女也。”按,凡士或女未用皆称处。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穴居野处;处妇(居家的妇女);处处(居其所当居的地方);处势(居于有权势的高位);处逸(生活在安逸之中);处安思危(居安思危)
居家不仕,隐居
处士横议。--《孟子》
处人以誉尊。--《淮南子·主术》。谓有道艺在家隐居不仕者。
又如:处人(居家不出之人;隐士);处家(居家;在家里)
惩罚
议罪处罚。--《汉书·师丹传》
又如:处制(处罚);处斩(执行斩决)
治理;办理
德以处事。--《左传·文公十八年》
又如:处制(处理;办理);处断(处理决断);处方(给病人开药方)
决断;定夺
臣愚不能处也。--《汉书·谷永传》。注:“断决也。”
又如:处正(犹裁决);处变(处置事变)
主持;执掌;。如:处位(居位);处势(所处的地位);处馆(在私塾中教书;做私熟先生);处实(务实)
对待
何以处我?--《礼记·檀弓下》
又如:处待(处置;对待);处物(对待人和事物)
相交,交往;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处不来;处常(长远相处);处交(结交,社交)
处〈形〉
定,常
喜怒无处。--《吕氏春秋·诬徒》。注:“处,常也。”
犹思故处。--《吕氏春秋·音初》
处〈名〉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处,所也。--《广韵》
五刑三次,是无隐也。--《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
迁徙往来无常处。--《史记·五帝纪》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又如:住处;别处;停车处
部分;方面;。如:好处;益处
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里的一级单位、一个部门;。如:业务处;办事处;政策处
海〈名〉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海水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大湖或大池。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较大的器皿。如:银海;墨海
大口,大嘴巴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李怀春。--清·郭小亭《济公全传》
海〈形〉
很多的;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大的x;;。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