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动>
谏正
证,谏也。从言,正声。--《说文》
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
又如:证谏(直言规劝)
证<名>
通“症”。病症;
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假借为“徵”。今亦用为證验字。证据;
索证正不在远。--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证<动>
(形声。从言,正声。繁体为“登”声。本义:告发)
同本义
證,告也。从言,登声。--《说文》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子路》
又如:证父(告发父亲)
谏诤。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愎过自用,不可证移。--《吕氏春秋·巫徒》
验证;证实;
所以證之而不远。--《楚辞·惜诵》。注:“验也。”
而胗独证据其事。--《后汉书·缪肜传》
援古证今。--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又如:证占(验证);证验(验证);证类(以同类事物作证);证审(验证审察);证察(考证审察)
佛教用语。参悟,修行得道;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唐·张鷟《朝野佥载》
又如:证果(修得妙道);证圣(证入圣果);证悟(修行得道);证业(证悟业果)
证<名>
证据,凭据;;
慎用六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罪无申证,狱不讯鞫。--《后汉书》
又如:证明师(起到证据作用的人或物);证左(指当时在现场亲知亲见其事,可以证明实际情形的人)
证件;证书;。如:工作证;身分证;出生证;健康证
原<名>
(会意。小篆字形。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原,水泉本也。--《说文》。俗字作“源”。
原泉混混。--《孟子》
原流、泉浡。--《淮南子·原道》
犹塞川原为潢洿也。--《汉书·食货志》
有本有原。--唐·韩愈《原毁》
又如:原泉(源泉);原流(源流)
起源;根本;根由;;
必达于礼乐之原。--《礼记·孔子闲居》。注:“犹本也。”
原小则鲜。--《史记·货殖列传》。
又
衣食之原。
又
原大则饶。
又如:原故(原因);原凶(凶杀案的主犯);原曲(原委和底细)
原野
广平曰原。--《尔雅》
拘诸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川原无际。--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南望原隰。--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原燎(原野上大火延烧);原色(原野的景色);原陵(平原与丘陵)
原<形>
原来;;
原不过此数。--清·洪亮吉《治平篇》
如:原道(原来说;原来);原起(原来;起初);原自(本来;原来);原身(原来的身形);原心(本心,本意);原价(原来的价格);原额(原来规定的数额)
本来
若果为原版所有。--《书林清话》
又如:原底子(本来;从前);原说(本来说);原形毕露(本来面貌)
最初的。如:原脚子(原本);原解(捉拿犯人归案的差役);原供(最初的供词)
未加工的;。如:原油;原粮
原<动>
推究x
原心定罪。--《汉书·薛宣传》。注:“谓寻其本也。”
原其理,当是为谷大水冲激……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
原庄宗。--宋·欧阳修《伶官传》
又如:原情(推究本情);原察(推究考察);原君;原毁
宽恕x;
因任己明而原省次之。--《庄子·天道》
又如:原宥(原谅宽恕);原刑(恕罪);原省(宽恕并免除其罪);原降(原宥而减罪);原赦(宽恕赦免)
赦免。如:原洗(赦免洗雪);原恕(赦免);原遣(赦免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