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动>
(会意。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漫出。从皿,从水。“水”已隶变。本义:“溢”的本字。水漫出)
同本义
益,饶也。--《说文》。按,从水,浮于四,会意。字亦作溢。
引申为水涨
澭水暴益。--《吕氏春秋》
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
损益,盛衰之始也。--《易·杂卦传》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斟酌损益。
大有所益。--《资治通鉴·汉纪》
又如:增益;延年益寿;益甲(增兵);益兵(增加兵力);益封(增加封邑);益军(益兵);益损(增减;兴革);益算(增加岁数);益赋(增加赋税)
助;补助
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吕氏春秋·贵当》
扩大,加大x
民众城小,则益城。--《谷梁传》
益<形>
有益,有利。如:益鸟
富裕
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
骄傲自满-
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庄子》
益<副>
更加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韩非子·喻老》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
益狎。--唐·柳宗元《三戒》
香远益清。--宋·周敦颐《爱莲说》
敌行益还。--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精益求精;益用伤悼(更加悲伤);益复(更加;越发);益发(更加,越发)
渐渐;
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唐·柳宗元《三戒》
益<名>
任何一种好处或利益;;--跟“害”相对
谦得益。--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无益吾事。--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有益于身。--清·刘开《问说》
取善之益。
又如:受益不浅
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四川省折多山,云南省怒山、哀牢山以东,甘肃省武都、两当,陕西省秦岭以南,湖北省郧县、保康西北,贵州省除东边以外地区
稀<形>
(形声。从禾,希声。本义:稀疏)
同本义;
稀,疏也。--《说文》
月明星稀。--《文选·曹操·短歌行》。经传皆以希为之。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唐·杜甫《倦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晋·陶潜《归园田居》
又如:稀棱挣(稀疏的样子);稀撒撒(稀剌剌);稀星(稀疏的星);稀零零(极稀疏);稀稀落落(稀疏的样子;稀疏冷落的样子)
少,不多;
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鞍马稀。--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死者尚稀。--清·方苞《狱中杂记》
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又如:稀稀罕儿(稀罕少见的东西);稀行(不常来;稀客)
薄,不浓;
我们的衙门里每天煮了十几大锅的稀饭施给穷人。--巴金《灭亡》
又如:稀流薄荡(形容液体稀薄波动);稀解粥(稀粥);稀溜溜;稀淡(极淡,不浓密)
稀<副>
很;极。形容程度深
床上的铺盖已经掀得稀乱,一个凳子躺在被铺上。--鲁迅《而已集·再谈香港》
又如:稀不相干(一点儿也不相干);稀秃湿(湿透了);稀醉(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