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名〉
(会意。从水,从少。《说文》:“水少沙见。”金文字形,左边是水,右边“少”象沙粒形。本义:极细碎的石粒)
同本义
沙,水中散石也。--《说文》。字亦作砂。
于沙。--《易·需》。荀注:“水中之刚。故曰沙。”
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管子·地员》
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北山经》
红壁丹沙。--《楚辞·招魂》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李白《古风》
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又如:沙芦(泥沙里的芦苇);沙砾(细沙和碎石。也作砂砾);沙坛(沙祭坛);沙路;沙堤;沙痕(沙上的痕迹);沙泉(沙上涌出的泉水);沙府(铺沙的墓穴)
沙滩。水边或水中由沙子淤积成的陆地
凫鷖在沙。--《诗·大雅·凫鷖》
又如:沙线(地图上表明航道上暗滩的虚线);沙涂(沙泥沉积而成的浅滩);沙步(沙滩边渡口);沙洪(由流沙淤积而成的大暗滩);沙路(沙滩上的路;沙石路);沙际(沙滩或沙洲边);沙屿(沙滩和小岛);沙碛(沙滩;沙洲)
沙地;水边可耕之地。如:沙民(沙田上耕作的民丁);沙丁(沙田民户中的丁男);沙裙(沙田边缘的荒地);沙压(被流沙覆盖的耕地);沙坑(流沙淤积的洼地);沙埚(低洼的沙地);沙荒地(由大风或洪水带来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种的沙地)
沙漠。如:沙衍(沙漠);沙度(越过沙漠);沙莽(广阔的沙地,大漠);沙朔(北方沙漠之地,塞北);沙陲(边陲沙漠之地);沙区(沙漠地区);沙西(泛指远方沙漠地带以西的地区);沙外(大漠以北);沙塞(沙漠边塞);沙塞子(生长在塞外沙漠地带的胡人)
由蒸制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品。如:豆沙
姓。如:沙三(泛指人名。在元剧中和“五留”同用。犹言“张三”、“李四”)
古有时通“纱”。指绢之轻细者
素沙者今之白缚也,……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周礼·天官·内司服》郑注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沙<形>
沙哑的,嘶哑的。如:沙喉咙(嘶哑的嗓子);沙嗄(沙涩。嘶哑不圆润)
粗糙;;。如:沙壳子(质粗劣的小铜钞);沙模儿铜钱(即沙钱,质地粗劣的小铜钱);沙涩(粗糙)
粗野;粗俗;;。如:沙块(粗野之人)
颗粒松散如沙状。如:沙糖;沙瓤(呈细粒状的松散瓜瓤)
方∶雌性的。如:沙牛
次<动>
(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同本义
次,舍也。--《礼记·檀弓上》注
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左传·襄公十八年》
泰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王次于河朔。--《书·泰誓中》
指行军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又如:次止(驻止;止宿)
次<形>
第二,居其次x;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又如:次从(然后;接着);次后(以后;续后);次早(第二天早上)
副,贰;。如:次车(副车);次介(副使);次相(副丞相)
属于质量差的。如:次品
次<名>
顺序,等第;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史记·陈涉世家》
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
又如:二次曲线;次序(依次排列的顺序);次第(顺序,次序)
按物体的地位或事件的先后作出的排列。如:圆锥是二次曲线
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徐霞客游记》
又如:我回去过三次;一次就借了五十块钱
旅行时停留的处所。如: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