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名>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
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飞龙在天。--《易·乾》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叶公子高好龙。--刘向《新序·叶公好龙》
又如:龙工(像龙一样熟悉水性之功。也作“龙功”);龙公(指龙王,龙神);龙渊(龙所栖止的深渊);龙章(龙形的图案);龙蛇(龙和蛇);龙文(龙状花纹);龙伯(传说中的水神);龙沼(龙池);龙旌凤翣(有龙凤图案的旌旗和大掌扇);龙门(本是跨在黄河上游的山名。神话传说,鱼类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神龙。后借指乡试考场的二门或三门为龙门)
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
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论衡·纪妖》
又如:龙升(龙的升子。比喻天子即位);龙辇(天子的乘车);龙颜(额头隆起似龙。后世以喻皇帝的容貌。也用以指皇帝);龙腾(比喻帝王的兴起);龙鳞(喻指皇帝或皇帝的威严);龙驭(皇帝车驾。代指皇帝);龙兴(帝业兴旺;创立帝业);龙节(皇帝所授与的符节);龙衮(帝王的礼服);龙下蛋(比喻不可能);龙穴(最适宜埋棺材的好地方);龙御(皇帝的车驾);龙凤(旧时用以形容帝王的相貌)
喻不凡之士,豪杰之士
丞尉等并衣冠之龟龙,人物之标准。--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
又如:龙虎(比喻杰出的人物);龙蛇(比喻非常的人);龙逸(如龙隐逸。比喻贤人隐居于野);龙凤(比喻才能优异的人);龙驹(比喻俊才);龙鹏(龙和鹏。比喻贤俊豪杰);龙翰凤翼(比喻君子、贤者);龙蟠凤逸(比喻才能卓越超群而未为世用的人)
喻骏马
马八尺以上为龙。--《周礼·夏官》
又如:龙子(良马名);龙文(骏马名);龙姿(骏马的形貌);龙孙(良马名);龙驹(骏马);龙骥(骏马);龙媒(指天马、骏马)
喻文章,书法的雄健华丽。如:龙蛇(龙蛇走。形容笔势如龙蛇,蜿蜒盘曲);龙文(比喻文章的雄健);龙虎(比喻文章的雄健);龙章(比喻文章富丽华美,如龙的文采);龙藻(比喻华丽的辞藻);龙骧豹变(比喻书法气势雄放,变化无穷)
比喻性格亢直。如:龙亢(个性刚直不屈);龙性(指性格倔强,难以驯服)
方∶瓦圈歪扭不圆。如:自行车前轱辘龙了
姓
瀚<名>
(形声。从水,翰声。本义:瀚海:古代指北方的大海。明代以来指戈壁沙漠)
同本义。其含义随时代而变。原指北方的大湖。或指贝加尔湖。唐代是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西至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亦多用为征战、武功等典故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唐·高适《燕歌行》
沙漠。如:瀚漠(北方大沙漠)
瀚〈形〉
水浩大的样子;广大;
浩浩瀚瀚。--《淮南子·俶真》
又如:瀚瀚(广大的样子);浩瀚(广大辽阔的样子);瀚漫(广大的样子);瀚浩(浩瀚。广大的样子)
瀚〈动〉
澣。洗涤
空负黄花羞短发,寒衣三瀚客心惊。--清·宋琬诗
瀚海
∶同“翰海”
瀚,瀚海,北海。--《广韵》
瀚海阑干百丈冰。--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G∶蒙古大沙漠的古称
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陶翰《出萧关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