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武王渡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未来,将来;x;
来日方长。--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姓
来<动>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归,回来,返回;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归服;归顺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加入一群人中。如:你来不来?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需要'。如:来五斤;来两盘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产生;开始;发生;;。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相当于做。如:来不得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方∶在;。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假借为“釐”(詬??)。赐予;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假借为“赉”。赐予;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来<代>
你的;你们的。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这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杨志头低。--元·佚名《黄花峪》
来<助>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如:两米来高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如:二十来个
从头到尾过去地。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来<语气>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来<动>
慰劳.'
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说文》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
劳俫有意者。--《汉书·平当传》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孟子·滕文公上》
莫我肯勑。--《诗·魏风·硕鼠》
贤者勑其材。--《韩非子·王道》
素<名>
(会意。小篆字形。上是“垂”,下是糸。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
同本义
素,白致缯也。--《说文》
纯以素。--《礼记·杂记》
素服哭于库门之外。--《礼记·檀弓》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若士必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
又如:素幭(古代盖在车前横木上的白绸);素服缟冠(丧服,素、缟,指白绘)
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
英骨秀气,洒落毫素。--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
又指用绢帛纸张写的书籍或信件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本质;本性
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斫,终负素质。--《文选·张华·励志诗》
又如:根素(根本);素怀(本心)
带根本性的物质或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如:核素;毒素;色素;维生素;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毒素(某些有机体产生的有毒物质);因素(构成事物的本质成分);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蔬菜瓜果等副食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墨子·辞过篇》
果蓏素食当十石。--《管子·禁藏》
又如:三荤一素;吃素;素什锦(杂取诸种蔬菜配合而成的一种素肴);素膳(素食)
旧交
素友俱薄世,屡招清景赏。--唐·韦应物《慈恩伽蓝清会》
又如:素故(旧交);素情(旧交,旧情);素结(故交);素旧(旧交)
姓。三国魏有素利
素<形>
白色,雪白
秦伯素服郊次,乡向而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服尚素玄。--班固《东都赋》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古诗十九首》
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元·关汉卿《窦娥冤》
又如:素纸(白纸;没有写过字的纸);素衣将敝(比喻人处境艰难,生活困苦);素练(白色的熟绢);素车(以白土涂饰的车);素风(秋风);素秋(即秋季,古代阴阳五行家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称秋季为“素秋”);素娥(指月宫中仙女“嫦娥”。因月色白,故称“素娥”)
质朴;不加装饰;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唐·刘禹锡《陋室铭》
众人皆以奢靡为贵,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素碑(没有刻字的石碑);素一(纯朴简约);素冠(素朴无饰的练冠);素室(朴实而不加华饰的房间);素琴(无装饰的琴);素妆(淡妆);素几(不加雕饰的小几);素面朝天(不加妆饰而面见天子)
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诗·魏风·伐檀》
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然则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诸子之传书,素相之事也。--汉·王充《论衡超奇》
又如:素放(无条件释放);素王(指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的人);素封(没有官爵封邑但和封君一样富有的人家);素手(空手;不带礼物);素功(素王的功业);素官(没有实际权力的闲官)
平素,往常,旧时;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明史·海瑞传》
又如:素位(平日所处的地位);素守(平素的操守);素抱(平素的志趣、抱负);素衷(平素的心意);素期(平素所期望的);素意(平素的意愿);素怀(平素的怀抱);素著(一向都很著名);素孚(平时很得人心;一贯深受众望)
寒素,低微
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三国志·贾诩传》
又如:素士(布衣之士;贫寒的读书人);素姓(平民,百姓);素品(低微的门第);素室(寒门);素流(寒素之辈。指门第低微的人);素族(寒门);素门(清寒之家。与世族豪门相对)
质数的。如:素数(质数);素因子
诚心的,真情的
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竭智能,示情素。--《战国策》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曹植《洛神赋》
素<副>
预先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国语·吴语》
又如:素脩(预先早作准备);素构(预先构思草拟);素赏(预先行赏);素定(预先确定)
向来;从来就。如:素不相识;素不通信
素<后缀>
用于语言或方言中某种具有重大特色的结构单位-。如:语素;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