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动>
(形声。从手,昜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
同本义;
扬,飞举也。--《说文》
扬,举也。--《小尔雅》
杜篑洗而扬觯。--《礼记·檀弓》
盥洗扬斛。--《礼记·乡饮酒义》
南扬弓。--《仪礼·乡射礼》
扬其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扬鞭语曰。--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大风扬积雪。--清·姚鼐《登泰山记》
扬帆去。--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又如:扬楫(行船);扬袂(举袖);扬眉(举目);扬旌(高举军旗);扬麋(扬眉);扬觯(举起酒器);扬鞭(挥鞭);扬臂(振臂);扬徽(挥动军旗);扬刃(挥动锋刃)
假借为“飞”。飞起,升高
只因朝廷无驾驭,遂令草泽有鹰扬。--《水浒全传》
飘风起兮扬尘埃,走鬯罔兮乍东西。--汉·王逸《九思·逢尤》
又如:扬蕤(彩带飘舞);扬尘(激起尘土);扬饭(扬去饭的热气)
通过风或气流处理谷物等以便扇去废物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诗·小雅·大东》
又如:用连枷打谷后,他们又扬谷
提高声音
不吴不扬。--《诗·鲁颂·泮水》
又如:扬言(大声地说);扬音(谓发出高亢的声音);扬歌(高声歌唱);扬嚷(高声叫嚷)
发扬,发挥;
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礼记·乐记》
扬文欲其明。--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振作,昂扬;-
振声激扬。--《后汉书·张衡传》
显示;夸耀;
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汉书》
又如:扬美(称扬优点);扬清(谓称扬美德);扬善(宣扬好人好事);扬称(赞扬)
传播。如:扬铃打鼓(喧嚷得大家都知道);扬条(揭发别人阴私;传扬别人短处);扬芳(传播芳香);扬馨(播散香气)
仰
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礼记·玉藻》
扬<名>
眉毛及其上下部分
清扬婉兮。--《诗·齐风·猗嗟》
问我何所得,乐色填清扬。--《唐·卢仝》
过长过高的树枝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王维《春中田园作》
古九州之一。辖今苏、皖、赣、浙、闽诸省
姓
洋<名>
(形声。从水,羊声。本义:古水名)
同本义
洋水
昆仓之丘…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山海经》
又名西乡河。在陕西省南部。源出西乡县星子山,北流合木马河会于西乡县东,东北流注于汉水
汉水又东,右会洋水。--《水经注》
旧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今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盖的广大的地区,约占地球面积的十分之七,分成四个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旧称银币为洋钱,简称洋。如:银洋
洋<形>
盛多、广大;
洋,多也。--《尔雅》。注:“洋,溢也。”
河水洋洋。--《诗·卫风·硕人》。传:“盛大也。”
泌之洋洋。--《诗·陈风·衡门》
又如:洋泌(涌流不竭的泉水)
外国的,外国来的。如:洋胰子(肥皂);洋毛子(洋鬼。近代我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憎称);洋化(指思想意识受外国影响很深,在生活习惯方面模仿外国);洋字(外国文字);洋兵(外国兵);洋派(外国派头;带有外国派头);洋烟(亦作“洋湮”。指从国外进口的鼻烟);洋楼(西洋式的楼房);洋蜡烛(用西洋方法制成的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