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动>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问,讯也。--《说文》
皇帝请问下民。--《书·吕刑》
时聘曰问。--《周礼·大宗伯》
小聘曰问。--《仪礼·聘礼》
问人于他邦。--《论语》
善问者如攻坚木。--《礼记·学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乐府诗集·木兰诗》
问其故。--《列子·汤问》
跪问其故。--《后汉书·列女传》
景公问政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康肃问曰。--宋·欧阳修《归田录》
公问不至。--《左传·庄公八年》
又如: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打听路径);问信(打听消息);问官答花(答非所问);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称从人受学或请教为问字);问岁(询问年岁的丰歉);问禁(初入他国,问其政教上的禁令);问遂(问路。遂,水中可涉的径路);问对(问,发问);问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问俗(查访风俗);问卦(以卜得的卦象来探求吉凶);问经(学习或请教有关经书的问题);问龟(占卜);问课(请教课业)
访问
问士以璧。--《荀子·大略》。注:“谓访其国事。”
天王使南季来聘。--《春秋·隐公九年》。《谷梁传》解释说:“聘,问也。”
责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质问;诘问
问候;慰问
伯牛有病,子问之。--《论语·雍也》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战国策·齐策》
周游城中,家家致问。--《三国志·吕蒙传》
又如:问牛(形容官吏关怀民间疾苦);问疾(探视病情);问慰(慰问);问省(问侯尊长的起居);问宁(问安);问劳(问候慰劳)
过问
不问之秋。--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今不问农蚕,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审案,审讯罪犯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
又如:审问;拷问;问头(对罪犯的起诉文书);问拟(审问罪犯);问结(审问结案);问断(经过审问判了罪)
引申为“判决”。如:问绞(判绞刑);问发(判发配)
追究
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按问其家。--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是不必问。--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不问罪之有无。--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问革(问罪罢官);问遣(问罪发配)
寻访
后遂无问津者。--晋·陶潜《桃花源诗并记》
通“闻”。告诉
或以问孟尝君。--《战国策》
管;有责任(可能被要求作回答)。如:出了事唯你是问;不管不问;过问
聘问;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源于古“纳采”、“问名”的礼节-。如:问亲(求亲);问聘(行聘;订亲);问肯(求亲)
问<名>
周代诸侯国间的一种相互访问的礼节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周礼》
指书信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又如:久无家问
权威性的命令,常由上级向下级发布
公问不至。--《左传》
通“闻”。声誉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诗·大雅·緜》
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墨子·非命下》
因失吾问。--《庄子·庚桑楚》
问丧于夫子乎?--《礼记·檀弓上》
淑问扬乎疆外。--《汉书·匡衡传》。颜师古云:问,名也。
问<介>
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如:问你买酒
之<动>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之<代>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韩愈《师说》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助>
的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形>
具有字母的形状的,“之”字形。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