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动>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记载,记录;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览则省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清·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记<名>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标志,记号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胎记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古时的一种公文。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印章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记<量>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如:一记耳光
军<动>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军,圜围也。--《说文》
军,围也。--《广雅》
军于庐柳。--《国语·晋语》
注:“犹屯兵粮储也。”
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银雀山汉墓竹简》
攻杀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
指挥作战;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饶阳。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
驻扎。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从军
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明·徐渭《雌木兰》
军<名>
军队;;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军人马杂遝。--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英法联军。--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军已近寨。
军中发枪之号。
又如:军变(军队哗变);军流(充军流放);军律(军法,军纪);军门(军中长官、总督、将帅等;营门;衙署)
军队的编制单位。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小司徒》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
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注:“齐制也。”
全军为上。--《孙子·谋攻》
破军次之。
又如:歼敌一个军;军主(主一军,一军的主帅);军副(一军之副将)
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
士兵
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如:军众(士卒);军健(兵卒);军健(士兵);军牢(士兵,军卒);军班子弟(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军丁(兵卒;士兵)
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
营房,军营。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
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奉化军节度。--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今为宋江军。
唐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阵地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