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动>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诏,告也。--《说文新附》
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礼记·曲礼》
上诏书者。--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
以诏后世。--《穆天子传》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诏众(告诉众人);诏赞(告知和赞助)
教导;告诫;
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庄子·盗跖》
多分其教诏。--《吕氏春秋·审分》
又如:诏导(教导);诏诲(告诫教导);诏侑(劝告);诏志(教导立身养志);诏相(教导行大礼的言行)
皇帝下达命令
诏使儒卿。--《汉书·李广苏建传》
优诏奖瑞。--《明史》
诏赐抚臣。--《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诏求(皇帝下令征求);诏征(皇帝下令征召);诏选(皇帝下令任命);诏用(皇帝下令任用)
征召
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管子》
又如:诏期(征召的日期)
召见
诏伊尹于亳郊兮。--《后汉书·冯衍传》
宣扬;;
未可明诏大号。--龚自珍《病梅馆记》
报告
按周礼诸职凡言诏者,皆下告上之辞。--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不以诏。--《礼记·檀弓》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礼记·学记》
故礼有摈诏。--《礼记·礼器》
诏西皇使涉予。--《楚辞·离骚》
诏<名>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
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有诏不得上。--《战国策·燕策》
诏即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捧诏恸哭。
出密诏示之。
又如:下诏(颁发诏书);诏板(即诏书);诏记(皇帝的手令);诏条(诏书中所列的条文);诏黄(以黄色纸书写发布的诏令)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哀牢之后。--《旧唐书》
又如:诏家(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松<名>
(形声。从木,公声。本义:松科植物的总称)同本义
松,松木也。--《说文》
山有乔松。--《诗·郑风·山有扶苏》
如松茂矣。--《诗·小雅·斯干》
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搜神记·干将莫邪》
一般为常绿乔木,很少为灌木,树皮多为鳞片状,叶子针形,花单性,雌雄同株,结球果,卵圆形或圆锥形,有木质的鳞片,木材和树脂都可利用。又如:松塔;松涛;松针;松脂;松亭(旁边有松树的亭子);松活(以松柏的枝叶扎成人、鹤、鹿、亭等形状,作为冥器,叫做松活);松肪(松脂);松扇(用柔嫩松皮制成的一种古扇);松钗(松树的枝叶);松腴(松脂);松花绿(亦作“松花”、“松绿”。偏黑的深绿色,墨绿);松篁(松树与竹子)
松<形>
发乱;乱发貌
首蓬松以半散,支棘瘠而枯踈。--唐·陆龟蒙《自怜赋》
不紧;
蜂须蝉翅薄松松,浮动搔头似有风。--唐·王建《宫词》
又如:松宽(亦作宽松。使行动有较大的自由,放松);松松爽爽(轻松爽快);松怠怠(赖散的样子);松通(宽松,放宽)
不坚实;。如:松脆;这点心松脆可口
经济宽裕。如:“手头松”;松通(舒散,流通,宽裕)
不中用
有这等一个松驸马。--明·汤显祖《南柯记》
慢。围棋术语
松,慢也。棋家取其玲珑透空,疏而不漏之谓也。--宋·徐铉《围棋义例》
松<名>
瘦肉做成的绒状或碎末状的食品。如:肉松;鱼松;鸡松
松<动>
使松弛。如:松松螺丝;松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