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形>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本义:两点距离大)
同本义。与“短”相对
巽为长,为高。--《易·说卦》
顺彼长道。--《诗·鲁颂·泮水》
道阻且长。--《诗·秦风·蒹葭》
长毂九百。--《左传·昭公五年》
布帛长短同。--《孟子》
长三尺。--《仪礼·士冠礼》
长丈二尺。--《周礼·凌人》注
长一身有半。--《论语》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又如:狭长(窄而长);长铗(剑的一种。刀身剑锋长的叫长铗,短的叫短铗)
时间久;
长,久也。--《广雅》
未尝闻社稷之长利。--《战国策·齐策》
义有长短大小。--《礼记·表记》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长宵(漫长的夜);长律(长的音律)
遥远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秦风·蒹葭》
酒困路长惟欲睡。--宋·苏轼《浣溪沙》
又如:长解(远距离解送犯人;押解犯人发配远方的公差)
高;高大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长林(高大的树林);长壮(高大而强壮)
优;是;正确;;。如:长才(突出的才能);长技(专长;特长);长材(优良的木材。也指才能优越的人)
深长。如:气味长
深厚。如:恩情长
长<名>
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身长;桥长1000米;波长
长处
蒹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又如: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一技之长,学有所长;特长
姓
长<副>
长久;永远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乐府诗集·上邪》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唐·杜甫《石壕吏》
又如:长川(经常;长久);长流(长久,永远)
长长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经常;
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题湖阴先生壁》
直直地
府吏长跪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顺利迅速地
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陈寿《三国志》
长<形>
老,年高
长,老也。--《广雅》
不挟长。--《孟子》。注:“年长也。”
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庄子》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车行》
齐侯长矣。--《国语》
又如:长艾(老年);长没(年老而死)
年长,年龄较大;
长子灿七岁。--明·魏禧《大铁椎传》
弟辈衣食自足,不消兄长挂念。--《醒世恒言》
又如:长君(年长的君主);长德(年长而有德);长贤(年长而贤明);长主(年长的君主);长宾(年长的宾客);长年(年龄较大);长郎(尊称他人的长子)
成年的,幼之反,成人曰长-
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礼记》
又如:长殇(古代男子未冠,女子未而死都称殇)
排行第一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始皇有二十八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史记·李斯列传》
又如:长弟(先后。先生为长,后生为弟);长庶(庶长子。妾生的长子);长嫡(正妻所生的长子或长女);长杰(超群出众);长妾(妾中先有子者);长公主(皇帝的姊妹或皇女尊崇者的封号)
辈分大;居高位者
万夫之长。--《吕氏春秋·谕大》
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汉书·景帝纪》
又如:长吏(官吏中俸禄高、职位尊的人);长雄(领袖人物。即“雄长”);长爵(高的爵位)
长<动>
生长;成长;;
草木遂长。--《庄子·马蹄》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求木之长者。--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初长足时。--宋·沈括《梦溪笔谈》
一旦长成。--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长俊(长进;进步);长成(长大成人);长立(长大自立);长牙;长毛;长肉;长胖
抚育;使…成长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诗·小雅·蓼莪》
又如:长养(抚育培养);长育(养育)
滋长,助长,增长
而长寇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废奢长俭。--《汉书·杜钦传》
日日以长。--《世说新语·自新》
又如:长托(滋补身体);长美(增长美德);长傲(滋长傲气);长益(促进,增益);长消(消长,盛衰);长知识;此风不可长
崇尚
今汉家承周秦之敝,宜抑文尚质,废奢长俭,表实去伪。--《汉书·杜钦传》
做长官;为首领
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战国策》
升高(多指水位或物价)。后作“涨”。如:长成(小孩长得高);长价;水长船高
长<名>
首领;君长;领袖;各种组织的位高者;
世为长侯,守殷常祀。--《吕氏春秋》
又如:科长;处长;长夫(码头搬运工的工头);长家(一家之长);长卿(六卿之长);长侯(诸侯之长)
年纪较大的人
长先而少从。--《庄子》
又如:长少(年长者与年少者)
姓
州<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同本义。后作“洲”
水中可居曰州。--《说文》
字亦作洲。
在河之州。--《诗·周南·关雎》。毛本作“洲”。
中国古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历代多有兴废。民国废州。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
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说文》。按,即禹贡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舜分青为营州,分冀为幽州,并州,即虞书十二州也。禹平水土,还为九州。
跨州连郡。--《三国志·诸葛亮传》
南越中数州。--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虚吏白州。--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守州城者。--《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州同(知州的辅佐官);杭州;苏州;柳州;州序(州学,州校);州城(旧时州署所在城邑);州道(州涂。绕城之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少数民族介乎自治区和自治县之间的区划名。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中国古代户籍编制单位
州,国也。--《广雅》
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五党为州。--《周礼·大司徒》。注:“二千五百家。”
晋于是乎作州兵。--《左传·僖公十五年》
虽州里行乎哉。--《论语》。郑注:“万二千五百家为州。”
州十有二师焉。--《书大传》。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
里十为州。又,术十为州。--《管子·度地》
又如:州乡(泛指乡里);州壤(州里,乡里);州巷(乡里)
周代国名
姜姓。故域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
偃姓。故域在今湖北省监利县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