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代>
(会意。从人,从尹。尹,治理。合起来指伊尹,殷治理天下者。后假借为那)
表示远指,相当于“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秦风·蒹葭》。笺:“伊,当作繄,犹是也。”
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她”、“他”、“彼”;
薛蟠因伊倔强,将酒照脸泼去。--《红楼梦》
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世说新语》
吾见张时,伊已六十。--《南史》
又如:伊行(她那里;他们);伊曹(彼辈,他们);伊俦(彼辈,其类);伊拉(方言。他们)
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
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说新语》
我这里吐胆倾心说与伊,难道你不解其中意。--佚名《马陵道》
又如:伊咱(你);伊行(你这里;你们);伊家(你)
伊<动>
表示判断,常与“匪”连用,相当于“却是”、“即是”
匪莪伊蒿。--《诗·小雅·蓼莪》
昔卫鞅因景监以见,有识知其不终。今得臣举者,匪荣伊辱。--《后汉书》
又如:匪朝伊暮;匪朝伊夕;匪荣伊辱;匪愚伊耄
伊<语>
语助词。用于句中,无义
旨酒既清,嘉荐伊脯。--《仪礼》
发语词,无义。如:伊何(为何,为什么);伊谁(谁,何人)
通“繄”。是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诗·豳风·东山》。笺:“伊,当作繄。”
我这怀矣,自诒伊阻。--《诗·邶风·雄雉》
伊<名>
伊水。伊河,在河南省西部,源出伏山,后入洛河。如:伊川(伊水流域)
伊朗的简称。如:两伊(伊朗、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的简称
伊比利亚半岛
欧洲西南部的半岛,西濒大西洋,北临比斯开湾,东临地中海,东北以比利牛斯山脉与法国相接。南以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面积约58.4万平方里,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和直布罗陀
梅<名>
(形声。从木,每声。本义:楠木)
同本义()
其木多梅梓。--《山海经·中山经》
有条有梅。--《诗·秦风·终南》
墓门有梅。--《诗·陈风·墓门》。按,子青不可食。
梅树;。蔷薇科,落叶乔木,少有灌木。早春开花,后生叶芽。花以白色、淡红色为主。气味清香。核果近球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后一般呈黄色,味极酸
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山海经·中山经》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
(梅:这里指梅的枝干。以……为固定结构,至今延用,在此可不译。以,介词;为,动词。直、正:直为不曲,正为不斜。欹:倾斜、歪。景:景致,文中指可供人观赏的形态。姿、景、态(形态),均为中性词,在文中均用作褒义词。则:就,承接连词)。又如:梅圃(种植梅树的园地);梅屏(成排如屏的梅树);梅溪(旁植梅树的溪水)
梅树的果实,称酸果,即酸梅子
摽有梅。--《诗·召南·摽有梅》。陆疏:“杏类也。”
又如:梅仁(梅实之仁);梅瓜(以梅子汁腌制的瓜);梅汁(梅子制成的调味汁液或饮料);梅林止渴(犹言望梅止渴)
梅树的花。也指腊梅科的腊梅花。如:梅英(梅花);梅亭(观赏梅花的亭阁);梅骨(梅花的风骨)
节候名。如:梅天(梅雨时节的天气);梅月(农历四月,亦泛指梅雨季节);梅风(黄梅季节的风)
通“枚”。马鞭
穆王七梅,夫何为周流?--《楚辞·天问》
通“莓”。
入榛薄,食荐梅。--《淮南子·览冥》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