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名>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霤,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肐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内心;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诗·小雅·杕杜》
又如:心悦情服(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心香(敬事鬼神,心笃意诚,同于焚香);心苗(心意;心愿)
心中。心里;。如: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复思量、揣度);心肝道儿(心思。亦指财欲);心甜的(心爱);心丧(心里悼念)
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心之官则思。--《孟子》
又如:心猿智慧(喻头脑机敏灵活);心拙口夯(心笨口笨);心坌(愚笨);心知(心智)
思想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心忧炭贱。--唐·白居易《卖炭翁》
汝心之固。--《列子·汤问》
心乐之。--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用心专。--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心量(志气;抱负);心体(指思想);心识(意识);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为)
精神。如: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仿佛(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变化难以控制);心体(精神与肉体)
心绪;心情。如:心猿难系(喻人心思散乱,难于把握);心荒撩乱(心荒意乱);心惊骨软(神态惶恐);心持两端(分心,心绪不集中)
思虑;谋划。如:心重(思虑太多);心趄(变心;不遵守诺言);心模(揣测;估量)
中心,中央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
当心画
波心荡。--宋·姜夔《扬州慢》
又如:心号(兵卒上衣前后的标志符号);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简称。以其概括了《般若经》的核心,故称);心子;心脏;江心
郎〈名〉
(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古地名。春秋鲁邑
郎,鲁邑也。--《说文》。按,鲁有二郎。
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是费伯的食邑
费伯帅师城郎。--《左传·隐公元年》
在今山东省曲阜县附近
夏,城郎。--《左传·隐公九年》
郎,古廊字。原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官名
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后汉书·桓帝纪》注
战国始置。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如:郎官(郎中及员外郎的泛称);郎中(郎官。汉代称中郎、侍郎、郎中为郎官,掌星宿之职);郎将(官名);郎署(宿卫官的官署)
旧时妇女对丈夫或情人的昵称;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又如:郎伯(妇人称丈夫为郎、伯,并称郎伯)
女婿,女儿的丈夫--。如:我哥哥有两个郎;郎婿(女婿)
称别人的儿子。如:令郎;大郎、二郎、三郎;郎子(对他人之子的爱称)
汉魏以后少年的美称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三国志》
旧时对从事某种职业者的称呼。如:货郎;牛郎;卖油郎;郎不郎,秀不秀(形容不伦不类)
旧时对一般男子的尊称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世说新语·雅量》
又如:伴郎;郎不郎,秀不秀(指不成材);郎子(对英俊少年的爱称);郎秀(明初乡里间称呼男子因出身而异,大家豪族称秀;平凡家庭称郎)
仆人称主人为郎
为两郎僮。--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
孰若为一郎僮。
正副郎好事者。--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郎主(门生家奴称其主;对外族首领的称呼)
通“廊”。室外有顶的过道;
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汉书·东方朔传》
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汉书·董仲舒传》
通“廊”。朝廷
茤荛之言,可择郎庙。--三国·魏·钟繇《宣示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