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动〉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怒,恚也。--《说文》
怨而不怒。--《国语·周语》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诗·邶风·柏舟》
驴不胜怒。--唐·柳宗元《三戒》
吏呼一何怒。--唐·杜甫《石壕吏》
王怒。--晋·干宝《搜神记》
又
瞋目大怒。
又如:怒烘烘(怒哄哄,怒叿叿,怒吽吽。怒气冲冲的样子);怒恶(嘖怒,发恨);怒心(愤怒之心);怒忿(气愤);怒恚(愤怒);怒猊(愤怒的狮子);怒恼(恼怒);怒愤(愤怒);怒噪(愤怒喧哗)
谴责
若不可教,而后怒之。--《礼记·内则》
又如:怒怨(责备);怒言(谴责之言);怒谴(责怪)
奋起;奋发
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又如:怒行(奋斗疾行);怒马(奋马);怒臂(奋臂)
激怒
自勇其断,则毋以其敌怒之。--《史记》
夫唯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宋·苏洵《权书上》
超过
刑罚不怒罪,爵赏不踰德。--《荀子·君子》
怒〈形〉
气势很盛、不可遏止;
秋高风怒号。--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如怒涛排壑。--孙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务
》序
飘风怒吹。--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怒水(湍急的水流);怒生(蓬勃生长);怒芒(刺射的光芒);怒华(花盛开);怒浪(汹涌的波浪);怒张(波涛汹涌的样子);怒涌(猛烈翻腾);怒发(勃发);怒涨(水势急剧上涨);怒目切齿
声响巨大。如:怒号;怒涛
怒〈名〉
通“孥”。妻子儿女
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商君书·更法》
通“帑”。彗星尾
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其怒,青黑色。--《汉书·天文志》
海〈名〉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海水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大湖或大池。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较大的器皿。如:银海;墨海
大口,大嘴巴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李怀春。--清·郭小亭《济公全传》
海〈形〉
很多的;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大的x;;。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