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形>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同本义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武大为于大君。--《易·履》
孔武有力。--《诗·郑风·羔裘》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又如:英武(英俊威武);威武(武力;权势;力量强大);武色(凶猛的神色);武车(威猛的兵车);武健(勇武刚健);武断乡曲(以威势主断曲直)
武<名>
指干戈军旅之事
德不厚而行武。--《韩非子·五蠹》
用武之国。--《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用武之地。--《资治通鉴》
神武雄才。
又如:武弁(武夫;武官);武不善作(出力的事不能文绉绉地去做);武训(军事训练);武略(军事谋略);武教(军事教育);武运(武事的气运);武德(武道)
士,兵,卒
勇武一人,为三军雄。--《淮南子》
文既有之,武亦宜然。--刘勰《文心雕龙》
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国语·周语下》
舞蹈。通“舞”
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吕氏春秋》
足迹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诗·大雅·生民》
古州名。南朝梁置,治所在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
金属打击乐器
始奏以文,复乱以武。--《礼记》
姓
武<动>
继承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诗·大雅·下武》
武<量>
半步。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夫目之祭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国语》
援<动>
(形声。从手,爰声。本义:拉,引)
同本义
援,引也。--《说文》
无然畔援。--《诗·大雅·皇矣》
不援其所不及。--《礼记·缁衣》
不援上。--《礼记·中庸》
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手援非正。--《豆棚闲话》
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左传》
又如:援及(动起);援推(引之使来,推之使去)
攀援
猱蝯善援。--《尔雅》
桃李之垂行者,莫之援也。--《吕氏春秋·下贤》
夫为四邻之援。--《国语·鲁语上》
猿猱欲渡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石崖侧削则援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又如:援系(犹攀附。旧谓求婚之谦词)
擢拔,引进推荐
某官异材秀出,博学名家,…今乃援而进之,论者惜其晚矣。--苏轼《答曾舍人启》
又如:援进(提拔任用);援拾(提携收录)
引用;
援赦减等。--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援纳(援例纳银捐官);援例(清朝规定捐一定数额的银子,可得到官职或监生资格);援例监(按照常规捐钱取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有例可援;援验(引证)
拯救,相救;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孟子》
又如:抗美援朝;援手(伸手拉人一把以解救其困厄);援拯(援救,帮助);援应(声援接应)
执持,持。如:援旌(执旗);援桴三鼓(指擂鼓助威);援旌擐甲(执旗穿甲);援持(执持)
援<名>
助,救助
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盖失强援。--宋·苏洵《六国论》
篱笆;
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之生植。--柳宗元《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