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名〉
(形声。从阜,匋声,阜,土山。从“阜”,与土有关。本义:陶丘)
同本义。本为两重的山丘,后为地名专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因陶丘在定陶,故定陶亦省称陶
陶,再成丘也。--《说文》
再成为陶丘。--《尔雅》。孙注:“形如累两盆。”
陶丘于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灶也。--《释名》
在济阴,《夏书》曰,东至于陶丘北,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说文》
又如:陶丘(重叠的山丘)
瓦器,陶器;
器用陶匏。--《礼记·郊特牲》
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吕氏春秋·仲冬纪》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治。--《孟子·滕文公上》。朱注:“陶,为甑者;冶,为釜铁者。”
又如:彩陶(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白陶(殷代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陶甓(陶砖);陶桴(陶瓦与木棍)
烧制陶器的匠人。如:陶匠(陶工与木匠;亦专指陶工);陶冶(陶工与铸工)
姓
陶〈动〉
制作瓦器
陶,作瓦器也。--《玉篇》
陶子河滨。--《吕氏春秋·慎人》
譬若陶人之埏埴。--《淮南子·精神》
万室之国,一人陶。--《孟子·告子下》
又如:陶渔(制陶与捕鱼);陶钧(制陶用的转轮);陶埴(烧制砖瓦);陶俑(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陶人(陶工,陶师,陶家。烧制陶器的匠人)
陶冶,化育;;
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延师择友,陶成佳士。--范景文《贺王甥申之首入泮宫序》
又如:陶熔(培养教育);陶成(培养,教晦);陶写(抒发,陶冶);陶化(陶铸化育);陶育(造就化育)
烤灼,炎炽
跻日中于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后汉书》
除去。如:陶洗(革除;涤除)
毁谤。如:陶诞(毁谤夸诞)
陶〈形〉
快乐
共陶暮春时。--《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
何以称这情,浊酒且自陶。--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又如:陶春(使人快乐的春天);陶欣(快乐欣喜);陶煦(和乐的样子)
潜<动>
(形声。本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同本义;
潜,涉水也。--《说文》。朱骏声按:没水以涉曰潜。
潜龙。--《易·乾龙》
潜虽伏矣。--《诗·小雅·正月》
游鱼潜绿水。--曹植《情诗》
沈潜相克。--《书·洪范》
潜龙腾渊。--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潜水
隐藏;
潜服贼器不入宫。--《周礼·阍人》
潜醢以食夏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胆寒潜踪。--《广东军务记》又
潜避两炮台中。
又如:潜晦(潜藏养晦。又指隐藏才能);潜德(韬养隐藏的内涵、美德);潜逸(隐逸);潜户(隐藏的洞穴);潜包,潜苞(包藏);潜光(隐藏光彩);潜名(隐姓埋名)
深隐;隐居。如:潜居草野(隐居在民间);潜而不用(小人当道,圣人只宜潜藏,不可有为);潜夫(隐者);潜升(谓或隐或显);潜户(深隐的门户)
专心。如:潜志(专心致志);潜研(专心钻研);潜修(专心修养);潜神(犹专心)
潜入水中。如:一只大水鼠从此岸潜下
埋葬
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山海经》
暗流
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山海经》
又如:潜演(水在地下流动);潜源(潜伏着的水源)
测量;探测;
潜〈形〉
深;沉
夫雷霆必发,而潜底震动。--汉·王褒《四子讲德论》
又如:潜林(高深的树林);潜深(幽深隐蔽);潜渫(深浚);潜寐(深眠);潜运(深谋);潜润(深深沾惠)
无形中。如:潜毁(潜移默化地毁谤);潜息(无形中止息);潜移(无形中变化);潜溃(无形中毁坏)
潜〈副〉
秘密地;暗中;
同恶潜谋。--《周书·文政》
于是潜行而去。--《战国策·秦策》
随风潜入夜。--唐·杜甫《春夜喜雨》
多潜易之。--清·方苞《狱中杂记》
封奏时潜易。
又如:潜地(偷偷地);潜息(悄悄止息);潜目(偷看);潜使(秘密出使);潜师(秘密出兵);潜逸(秘密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