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名>
(形声。从斤,户声。斤,斧子。本义:伐木声)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有截其所。--《诗·商颂·殷武》
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荀子·王霸》
必于无人之所。--《吕氏春秋·达郁》
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儿所;招待所;收容所;诊疗所;观察所;指挥所;各得其所
道理;方法。如:所以然(所以如此。指原因或道理);所诠(佛教语。所解的义理)
地方
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如:物理所;农民问题研究所。又指机关或其他机构的名称。如:派出所;招待所;指挥所
着落;结果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清·黄宗羲《原君》
所<助>
表示结构-被为
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闻所未闻;各尽所能
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
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史记》
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是”
臣唯命所试。--《列子》
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其后楚目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为好奇心所驱使;为实践所证明
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遗所由使也。--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聊斋志异·促织》
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盏之所以距子者,吾不言。(用什么方法)--《墨子·公输》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吕氏春秋·察今》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邮局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所<量>
用于地点、位置,相当于“处”。如:有房两所
用于山、岛等物,相当于“座”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括地志》
用于建筑物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赋》
所<副>
尚,还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乐府诗集》
大约。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所<代>
这,此。如:所事(此事);所以然(指“那个东西”。因不便明言,用“所以然”隐语代指)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
所<连>
若,如果。如:所不(誓词。假使不)
所<形>
一切,所有。如:所事(亦作“所是”。凡事,事事);所有品(所占有的东西);所是(所有)
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许多的,多种的
收拾得所事儿温柔,妆点得诸余里颗恰。--《南吕·一枝花》
可以的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史记》
保<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同本义'
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唐兰《殷墟文字记》
护养;育
保,养也。--《说文》
若保赤子。--《书·康诰》
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长之养之,如保赤子。--《荀子·议兵》
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孟子·藤文公上》
又如:保艾(安养;养育);保赤(抚育幼孩)
保佑
天地格保。--《书·召诰》
又如:保佐(保佑;佐助);保禳(祈祷消除灾祸)
保护;保全;守住;;
父子相保全。--《淮南子·人间训》
少有强者不可保。--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有朕位几不保。--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保銮(保护天子的亲近卫士);保固(保卫固守);保身(保全身体)
保持;;
至今保藏。--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保值(保持价值);保光(保持并发扬光大)
保证;担保;
保为将军破之。--《资治通鉴》
又如:保修(保养修理);旱涝保收;保官(担任保护职能的官员)
占有;拥有
虽慈父不能保其子。--晁错《论贵粟疏》
又如:保据(占据);保宁(保有并使之安宁)
保举;保荐
都保你二位做大官。--《水浒传》
又如:保题议叙(写奏本保荐有功人员);保题(向上推荐);保案(保举下属的文件)
依靠;仗持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左传·僖公二十年》
又如:保山(依山固守);保栖(据山以守)
保<名>
保育幼儿的妇女
国君世子生,…保受,乃负之。--《礼记·内则》
通“緥”。保护婴儿的包裹衣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礼记·月令》
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汉书·桓郁传》
作保证的人
然后导以取保。--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作保;觅保;保山(媒人;保人);保中(在债务关系中居中担保的人)
服务人员。如:酒保
宋以后地方实行保甲制,若干甲作一保。如:保正甲长(一保之头叫“保正”;一甲之长叫“甲长”)
小城(此义后来写作“堡”)
南山是保。--《诗·大雅·崧高》
焚我郊保。--《左传·襄公八年》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礼记·檀弓下》
所过之邑(城市),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庄子·盗跖》
通“宝”。珍贵之物
展九鼎保玉。--《史记·周本纪》
其形虽有所小用哉然未可以保于周室之九鼎也。--《淮南子·俶真》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