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名>
(会意。从火,遂声。本义:古代取火器)
同本义
燧,塞上亭守烽火者。--《说文》
燧,以取火于日。--《玉篇》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钻燧取火。--《论语·阳货》
命夙驾载燧。--《左传·文公十年》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人类的出现》
幽王为熢燧。--《史记·周本纪》。正义:“炬火也。”
又如:燧(铜)镜(古代用以向日取火)
火炬之类
前驱举燧,后乘抗旌。--曹植《应诏诗》
烽火台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告警叫“烽”,夜间举火告警叫“燧”
幽王欲悦之,数为举燧火。--《后汉书·孽嬖传》
有寇则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则举烽。--《后汉书·光武纪》注
又如:燧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燧堡(烽火台)。后泛指报警的烽火,不分昼夜
与城上烽燧相望。--《墨子·号令》
守望烽燧的基本组织。燧是最基本的组织,专司本烽燧的守望职责,设燧长,其秩位相当于亭长
燧<动>
燃
燧松明而识浅,散星宿于亭皋。--宋·苏轼《中山松胶赋一首》
昌<形>
(会意。从日,从曰。本义:善,正当)
同本义
昌,美言也。--《说文》
禹拜昌言。--《书·大禹谟》
又如:昌言(正直的善言、好话);昌教(善美的教化)
兴旺发达,与“亡”相对
邦乃其昌。--《书·仲虺之诰》
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史记·太史公自序》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昌瑞(昌盛祥瑞);昌乐(兴盛安乐)
光;光明
一曰日光。诗曰:东方昌昌。--《说文》
又如:昌晖(光明);昌华(光华)
壮大;美好;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诗·齐风·猗嗟》
又如:昌大(盛大);昌化(大的恩泽);昌世(太平盛世)
昌<名>
生物;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庄子·在宥》。释文:“百昌,犹百物也。”
通“菖”。
又如:昌本(菖蒲根);昌羊(即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