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若,顺也。--《尔雅·释名》
万民是若。--《诗·鲁颂·阙宫》
天子是若。--《诗·大雅·烝民》
有孚禺若。--《易·观》
钦若昊天。--《书·尧典》
不逢不若。--《左传·宣公三年》
又如:若时(顺应天时);若淑(温顺而善良)
如同;像;
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贤中》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涯若比邻。--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又如:视若分敌;若明若昧(好像清楚又好像不清楚);若出一辙(若出一轨。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比喻言论、行动、遭遇等完全一样);若如(如;像);若卵投石(同“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若涉渊水(若涉渊冰。比喻处境艰险)
择菜
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说文》
引申为选择
《晋语》秦穆公曰:“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此谓使谁先择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训择,择菜引申之义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同,相当
彼与彼年相若也。--韩愈《师说》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
及;到
病未若死。--《国语》
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礼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齐策》
诺,应允,后作“诺”
已若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
步骑之所蹂若。--《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对付,处置;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代>
如此,这样
出若入若。--《荀子·王霸》。注:“如此也。”
织自若。--《战国策·秦策》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若许(如许;这些);若言(此言,这样的话);若曰(这样说);若大若小(大大小小);若此(如此,这样);若是(如此,这样);若斯(如此);若然(如此);若尔(如此,如果这样)
你们;你们的;
若,汝也。--《小尔雅》
惟若宁候。--《考工记·梓人》
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国语·晋语四》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又如:若曹(你们这些人);若属(你们);若辈(你们)
其;他的;--用于他称
今人处若国得罪。--《墨子·天志下》
这个,这样--用于近指。如:若人(这个人);若士(这个人。同若人);若时(此时,现在);若辈(这些人,这等人)
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如:若个(哪个);若之何(怎么办;也指怎么,为什么);若何(怎样,怎么样;亦指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若为(怎样;怎样的;怎堪;怎能)
这么;那么。用同“偌”
老太太若大年纪。--《红楼梦》
若<连>
假如;如果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若反国,将为乱。--《史记·赵世家》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又如:若不是(如果不是);若曰(如果说);假若(假使);若其(假如,如果);若苟(若或。假如,如果);若非(如果不是;要不是);若果(如果);若使(假使,假如,如果);若是(如果,如果是)
至于。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有会同。--《周礼·稍人》
又如:若者(或者);若大若小(大大小小)
与,和
旅王若公。--《书·召诰》
而
抑若扬兮。--《诗·齐风·猗嗟》
宠辱若惊。--《老子》。顾注:“而已”
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三国志·魏志》
若<名>
禾秆皮'
稣,杷取禾若也。--《说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秆皮散乱,杷而梳取之。”
香草名
杜若,香草。--《说文》
华采衣兮若英。--《楚辞·云中君》
顺微风,挥若芳。--傅毅《舞赋》。注:“杜也。”
衡兰芷若。--《汉书·司马相如传》
又如:若芳(杜若的香气);若英(杜若的花);若惠(香草名。杜若和蕙草)
灵木。如: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若光(古代神话中若木的光)
秦、汉时县名。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
古水名。即今雅砻江,为金沙江支流。源出青海,东南流经甘孜、新龙等县,到攀枝花市东北入金沙江
姓。如:若口引(复姓)
若<助>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用史巫纷若,吉。--《易·巽卦》
有孚颗若。--《易·观卦》
乘其四骆,六辔沃若。--《诗·小雅·裳裳者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用于句首
若昔朕其逝。--《书·大诰》
风<名>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同本义
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鳳(風)?--《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又如:狂风(猛烈的风);风信(风的大小及风向);风团(旋风。比喻飞快);风吹日炙(风吹日晒);风雹(刮风下雹);风潦(风灾和水灾);风霰(风雪)
风俗;风气;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资治通鉴》
奸党散落,风俗大改。--《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又如:风美(风俗淳美);风纯(风俗纯朴);风沦(风俗沦落败坏);风习(风俗习惯);风浮(风俗浮薄)
风范,气度,韵致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风局(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风则(风范);风裁(风采,气度);风期(气度,襟怀);风节(气度情操)
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如:风神(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气韵);风徽(文章的风格、气韵)
风声,消息;
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钱百两。--《二刻拍案惊奇》
又如:风警(风声很紧);风汛(风声;消息);风音(风声);风路(风声,线索);闻风而动
“诗经”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中收集的民俗歌谣
风有采蘩采苹。--《左传·隐公三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
又如:风赋(指“诗”六义中的风和赋);风人屺岵(诗人的悲凉伤感)
男女间的情爱
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红楼梦》
又如:风月(指男女间的情爱);风月常新(指情爱永久不断);风月子弟(沉湎于风月场的子弟)
风纪,教化。如:风惠(教化恩泽);风驰(形容德化广布);风爱(风泽德化);风调(指教化清和);风略(风纪和方略);风政(教化政治)
威势,气势。如:风扫(形容势力猛烈有如狂风席卷一般);风樯阵马(乘风之船,破阵之马。比喻气势雄厚)
六淫之一。颠狂病,也指颠狂。后作“病”。如:风眩(癫痫);风痴(疯癫痴呆)
姓
风<动>
刮风;起风
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宋·苏轼《教战守》
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清·袁枚《祭妹文》
借风力吹干;散;。如:风干(由风吹干);风鸡(借风力吹干的鸡)
走逸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北魏书》
嬉戏
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水浒全传》
风<形、副>
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如:风谣(民歌,民谣);风言(流言,无根据的话)
放荡。如:风魔(放浪,轻狂;疯子);风流博浪(风流放荡)
通“疯”。癫狂;
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汉及第耶?--《玉泉子·真录》
你原来是个风和尚。--《西游记》
又如:风发(发疯);风病(精神病);风涎(患风疾的病根);风欠(疯狂);风风势势(举动不正常,易冲动)
<副>通“凡”。大凡,大概;
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庄子·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