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动>
(形声。从言,忍声。本义:认识,辨明)
同本义;
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水浒传》
过了数日,待没了认色,却将去本府告赏。--《古今小说》
又如:认出他失散多年的兄弟;认记(辨认的记号);认色(辨认的标记);认旗(军中作为标志、信号的旗帜);认领(辨认并领取);认证(辨认并证实);认透(看透了,识破);认尸(辨认亲人的尸骨)
看作;认为;;。如:认真(当真,信以为真);认贼为子(佛家语,比喻把虚妄现象当作真实的理境,指众生总以现象代替本体;泛喻颠倒是非,善恶不分);认犯头(认为冒犯的理由。即发生误会)
承认;。如:认过(承认过失);认供(招供);认范(认账;就范;承认)
把本无某种亲密关系的人看作有某种亲密关系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水浒传》
又如:认义(结义;结拜);认亲(认作亲戚);认族(把同姓不同宗的人认成同族);他们认他为养子
赔礼道歉。如:向她认个不是
应允承担;在正式协议书上签名认购(如股票),尤指签名认购新的证券。如:认纳(应承交纳);认捐(应承捐钱);认派(应承摊派);认打(愿意挨打);这批股票中就数他认得多;认股权(指在一定期限内,依一定价格,向公司认购一定股数之权利)
认命;认吃亏--后面带“了”。如:你不用管,这事我认了
记得;认得;。如:认取(记得;认得);认知(认识和感知);认的(认得)
通“讱”。说话谨慎
外是者谓之认。--《荀子·正名》
记<动>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记载,记录;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览则省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清·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记<名>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标志,记号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胎记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古时的一种公文。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印章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记<量>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如:一记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