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姓
求〈动〉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王安石《伤仲永》
探索x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选择。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红<形>
(形声。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本义:粉红色)
同本义
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缙红繎。--《急就篇》。颜注:“红,色赤而白也。”
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释名·释采帛》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
又如:红衣(荷花瓣儿);红香(花瓣);红脂(蟹黄)
后也指各种红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又如:红巾(红色巾。对绿林好汉的称呼,因为他们常用红巾包头,史籍上因称红巾);红灼灼(形容鲜红);红颩颩(亦作“红彪彪”。形容鲜红);红轮(红日)
象征革命、进步;。如:红区;红军
指得宠、出名、走运或事业兴旺等。如:红人;红火;红角儿
红<名>
美人的代称。如:红泪(泛指女子的眼泪);红袖(指美女);红闺(少女的卧房,同红楼);红袖添香(指有美女相伴)
红色物品
红衣服或红布。如:穿红带绿的妇女
染料。如:酸性红;碱性红;红点子(清代官吏的委任状,对人名和日期一定要用红笔点圈、钓一下);红椅子(旧时榜文最后一名底下常用红笔勾记,表示名单终止。后因称最后一名“坐红椅子”)
胭脂。如:对脸敷红
红绫等织物--旧时常用作礼物。如:红抹额(束在额头上的红巾);红勒帛(用红帛制的腰带);红罗(红帛);红缨帽子(清朝的礼帽,帽上披有红缨)
血的婉辞。如:吐红(吐血);下红(便血或女性生殖道出血);红铅(妇女月经);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花的代称,花多红色,故借红代花
晓看红湿处。--唐·杜甫《春夜喜雨》
又如:红芳(指红花);红林(盛开红花的树林);红萼(红花);红葩(红花)
喜事,嫁娶庆贺之事。如:红白(红事与白事);红白大礼(喜事与丧事的礼仪);红鸾(算命者所说吉星中的一种,主婚配等喜事)
红利(指工商业将除去开销以外的盈余)。如:分红(分配红利)
草名。如:红草(即荭草。泛指红色的草);红兰(兰草的一种)
顺利;成功。如:他唱戏唱红了
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秋,蒐于红。--《春秋》
红<动>
变红,呈现红色。如:红头涨脸(发怒时面色泛红的样子);红蚕(老熟的蚕,体呈红色,故称);红兽(烧红的兽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