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三倍。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三〈名〉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指君、父、师;,。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指天、地、人;;。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指三皇。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姓
拱<动>
(形声。从手,共声。本义:抱拳,敛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同本义
拱,敛手也。--《说文》。注:“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
子路拱而立。--《论语》
颐羀垂拱。--《礼记·玉藻》
与我其拱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注:“拱,谓合两手也。”
拱把之桐梓。--《孟子·告子上》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又如:拱默(拱手不言,以避免惹是非);拱伏(两手抱拳以示服从。伏:屈服);拱手听命(服从对方,不敢反抗);拱候(拱手相候;恭候);拱揖(拱手作揖以示敬意)
围绕,环绕
众星拱北辰。--晋·傅玄《明君》
又如:众星拱月;拱绕(环绕);拱斗(环卫北斗星);拱北(众星围绕北辰)
肢体弯曲成弧形
座上众精闻言,都拱身对老龙作礼。--《西游记》
又如:拱肩缩背
动物的背向上突起。如:猫拱了拱腰
用粗嘴脸向上或向前顶掀
野猪一夜工夫能拱完一亩红薯。--《猎户》
又如:猪拱土
向上或向外钻。如:新出的芽儿把土都拱起来了
爬到身体上。如:我的裙子拱到膝盖上面来了
拱<形>
两手合围,常用来表达树木的粗细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如:拱木(径围有两臂合围大的树);拱把(拱:两手合围;把:一手满握。常用来比拟树木枝干的大小)
建筑物呈弧形的。如:拱桥;拱坝;拱己(垂拱)
拱<名>
通“珙”。大璧
与我其拱璧,吾献其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老子·六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