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屋内,住所)
同本义;;
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
家人内也。--《易·杂卦传》
上地家七人。--《周礼·小司徒》。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夙夜浚明有家。--《书·皋谟》
开国承家。--《易·师》
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诗·周南·桃夭》注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潜《桃花源记》
引申表示住宅、房屋;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家堂(正屋中间的堂屋);家所(家居处所);家堂菩萨(家中供奉的佛祖神灵);家第(家宅;私邸);家间(家里;家中)。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如:连长开会去了不在家;所长在家主持工作
家庭,人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墨子·尚同下》
家半三军。--《国语·晋语》
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家绘像祀之。--《明史》
又如:养家;持家;安家;家第(对对方家庭的敬称);家数(家族;武艺招数、招式);家庙(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堂);家缘(家业,家产);家私(家产);家赀(家私财产);家计(家业,家产)
指夫或妻
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左传·桓公十八年》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楚辞·离骚》
又如:家婆(家主婆;当家婆);家公(丈夫);家花(喻自己的妻子);家婆(妻子;主妇)
家家;每家。如:家户(每家每户,家家户户);家至户到(到每家每户;遍及每家每户)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论语·季氏》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家甲(古时卿大夫的私人武装);家主(春秋时对卿大夫的称谓);家老(上古大夫家臣中的长者);家臣(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家邦(本指家和国,亦泛指国家);家国(家与国,亦指国家)
娘家'
卿但暂还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谢家来贵门。
今日还家去。
且暂还家去。
学术或艺术流派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又如:家数(流派风格;家法传统。多用于诗、文、技艺等);家言邪学(自成一家的偏见。儒家指儒家以外的学说)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分的人
农家少闲月。--白居易《观刈麦》
又如:农家;厂家;渔家;行家;东家;庄家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工作、担任某种职务的人x;
地学之家。--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政治家;艺术家;专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作家
民族。如:苗家;侗家;傣家
指某一集团或某一方面。如:三家条约
家财,财产
皆没其家而迁之蜀。--《史记·吕不韦列传》
又如:分家;发家;家破人亡;抄家
朝廷
争先入公家。--《吕氏春秋·贵卒》。注:“公之朝也。”
又如:汉家(即汉朝);随家(即隋朝);家历(皇朝的历数)
都城
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周礼》。郑玄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唐·李商隐《隋宫》
帝王或太子
三家,三皇也。--《后汉书·马融传》注
又如:家吏(皇后或太子的官属)
某人。如:家伙;家头(一个人叫一家头)
古代医书上指患某种病的人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
“傢”的古字。如:家生;家伙点(锣鼓家什的节奏);家器(家庭日常用具)
家<形>
人工饲养或驯养在家中的。与“野”相对。如:家羽(家养的鸟);家兔;家禽;家兽(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而驯养的兽类,如猪、牛、羊、马、骆驼、家兔、猫、狗等)
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记·礼运》
家祭勿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我的--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对人称自己父母的谦词);家岳(对人称自己的丈人);家尊(称自己的父亲,家父);家堂(对母亲的称呼)
内部的;家中的。与“外”相对。如:家生哨(亦作“家中哨”、“家生肖”。詈词。犹言家盗内贼);家贼(家庭内部的败类。亦指汉奸)
家<量>
用来计算家庭或企业的多少。如:三家商店;两家人家
家<动>
娶妻;成家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楚辞·离骚》
又如:家道(成家之道)
安家;定居
家,居其地曰家。--《正志通》
既去职,遂家于汝州。--唐·韩愈《崔评事墓志铭》
养家,持家。如:家克计(持家之道);家法(治家的礼法)
通“稼”。稼穑。种谷曰稼,收获曰穑
弊也者家也。--《管子·侈靡》
陶家事亲。--《大戴礼·五帝德篇》
齐<形>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同本义;
齊,禾麦吐穗上平也。--《说文》
立如齐。--《礼记·曲礼》
整齐;;
其君齐明衷正。--《国语·周语》
为齐敬也。--《国语·楚语》
气候不齐。--唐·杜牧《阿房宫赋》
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王羲之《题笔阵图》
进退得齐焉。--《白虎通·礼乐》
又如:齐均(整齐均匀);齐贝(整齐的贝壳。即“编贝”);齐肃(整齐严肃)
平等
齐明而不竭。--《荀子·脩身》。注:“无偏无颇也。”
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
又如:齐等(平等)
全,齐全;;
而民不齐出于南亩。--《史记·平准书》
各屋子里丫头们将灯火俱已点齐。--《红楼梦》
又如:齐全人(指家里的长辈及丈夫都全的妇女,被认为是有福气的);人都到齐了
好
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唐·王勃《滕王阁序》
疾,敏捷;;
齐,疾也。--《尔雅》
齐疾而均,速若飘风。--《商君书·弱民》
齐给如响。--《荀子·臣道》
多闻而齐给。--《尚书·大传》
通“斋”。肃敬
而又能齐肃衷正。--《国语·楚语下》
齐<动>
同等,相等;,,
以给水火之齐。--《周礼·亨人》。注;“多少之量也。”
大时不齐。--《礼记·学记》
与日月齐光。--《楚辞·屈原·涉江》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唐·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齐生(指自然中万物生死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齐死(指人生在世,无论贵贱贤愚,长寿短命,其死则同,死而必为腐骨亦同);齐同(一致,同等);齐物(万事万物从大道的眼光来看,没有生死、成毁、美丑的不同,但每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事都有其发生的意义)
整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又如:齐正(平定)
达到同样高度;
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清·姚鼐《登泰山记》
使整齐
马不齐髦。--《仪礼·既夕礼记》
又如:齐叶
集合。如:齐人(把人召集齐全)
正好对着。如:齐头子(劈头盖脸);把玉米秆齐着根儿砍断
通“斋”(桺榁????)。斋戒
齐则缁之。--《仪礼·士冠礼》
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
通“资”。资助;;
齐<名>
朝代名。南北朝时代,南朝萧道成代宋为帝,国号齐,史称南齐(479―502);北朝高洋代北魏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550―557)
齐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候国名(公元前1122―前265),在今山东省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又
质于齐。
齐兵乃出。
齐楚之精英。--唐·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齐刀(古代齐国的钱币名);齐人(齐国的人);齐言(齐国的语言)
通“脐”。肚脐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左传·庄公六年》
环齐而痛,是为何病?--《素问·奇病论》
通“脐”。中央
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注:“齐,中也。”
齐<副>
同,并,一齐,皆;;
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
两儿齐哭。
百千齐作。
众枪齐发。--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齐行(商人共同抬高市价);齐力(并力,合力);齐手(众人一致,同时动手);齐交(共同交往);齐叫(同声呼喊);齐肩(并肩,同等);齐首(头相齐并列);齐盟(同盟,诸国合盟);齐驱(并列驰驱)
齐<介>
从
县官把那两通卷子都齐头看了,都圈点了许多,都在卷面上画了个大圈。--《醒世姻缘传》
又如:齐头(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