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动>
(形声。从攴,交声。“攴”有致力的意思。本义:献出;尽力)
同本义;;()
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左传》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史记》
又如:效力;效绩(呈献功绩);效玺(呈献国君的印章,表示臣服);效己(贡献一己之力);效芹(自称贡献微薄)
明白
由此效之也。--《荀子·正论》
乡也,效门室之辨。--《荀子·儒效》
效,明也。--《方言十三》
通“校(楪澄????)”。考查。考核x
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庄子·列御寇》
又如:效试(考核试验);效志(查核心志);效情(验以情理)
授还,授
宣王有志,而后效官。--《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授也。”
又如:效官;效业(授官)
显示;呈现
信者效其忠。--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如:效祉(呈现福祉);效祥(呈露祥瑞)
效验,验证
何以效之。--汉·王充《论衡·订鬼篇》
效劳,效忠'
杀身自效。--《汉书·李广苏建传》
效<动>
摹仿;师法
效,像也。--《说文》。字亦作俲
效者,为之法也。--《墨子·小取》
君子是则是傚。--《诗·小雅·鹿鸣》
民胥傚矣。--《诗·小雅·角弓》
尤而傚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则而傚之。--《孝经》
字又作傚
教之为言傚也。上行之,下傚之。--《元命苞》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易·系辞上》
父亲不思报国酬恩,捐躯尽节,效儿女子之计。--《封神演义》
欲效野夫。--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又如:效学(仿效,学习);效蹙(不善模仿而弄巧成拙);效好(学好);效作(仿作);效戾(效尤);效慕(仿效);效邮(效尤);东施效颦;上行下效
效〈名〉
功效;效果;结果;;
效亦大矣。--《淮南子·脩务》
彊弱存亡之效。--《荀子·议兵》
以德为効。--《汉书·刘向传》
用兵之效。--宋·苏洵《六国论》
效则归于天择。--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自其效观。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战国策·秦策一》
此其效也(效:效验,验证)。--宋·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药效;生效;失效;无效;投效;肥效;速效;后效;时效;见效;疗效;实效;奏效;特效;成效;有效
经验x
外夷战备日新,老将多恃旧效,昧于改图,故致无功。--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益<动>
(会意。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漫出。从皿,从水。“水”已隶变。本义:“溢”的本字。水漫出)
同本义
益,饶也。--《说文》。按,从水,浮于四,会意。字亦作溢。
引申为水涨
澭水暴益。--《吕氏春秋》
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
损益,盛衰之始也。--《易·杂卦传》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斟酌损益。
大有所益。--《资治通鉴·汉纪》
又如:增益;延年益寿;益甲(增兵);益兵(增加兵力);益封(增加封邑);益军(益兵);益损(增减;兴革);益算(增加岁数);益赋(增加赋税)
助;补助
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吕氏春秋·贵当》
扩大,加大x
民众城小,则益城。--《谷梁传》
益<形>
有益,有利。如:益鸟
富裕
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
骄傲自满-
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庄子》
益<副>
更加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韩非子·喻老》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
益狎。--唐·柳宗元《三戒》
香远益清。--宋·周敦颐《爱莲说》
敌行益还。--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精益求精;益用伤悼(更加悲伤);益复(更加;越发);益发(更加,越发)
渐渐;
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唐·柳宗元《三戒》
益<名>
任何一种好处或利益;;--跟“害”相对
谦得益。--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无益吾事。--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有益于身。--清·刘开《问说》
取善之益。
又如:受益不浅
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四川省折多山,云南省怒山、哀牢山以东,甘肃省武都、两当,陕西省秦岭以南,湖北省郧县、保康西北,贵州省除东边以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