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动>
(形声。从心,莫声。本义:依恋;向往)
同本义;
慕,习也。--《说文》。按,思也。
其往也如慕。--《礼记·檀弓》
巨室之所慕。--《孟子·万章》
人少,则慕父母。
又如:慕义(向往正义);慕向(思慕向往);慕企(企慕,仰慕);慕位(思慕权位);慕尚(向往推崇);慕思(向往;仰慕思念)
仰慕;羡慕
诱慕于名位。--《淮南子·原道》。注:“贪也。”
衡不慕当世。--《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慕古(仰慕古人);慕仰(仰慕);慕羡(羡慕);慕艳(艳羡);慕效(羡慕仿效);慕利(追求财利);慕蔺(钦慕贤能的人);慕化(仰慕归化);慕古薄今(厚古薄今);慕用(仰慕信赖);慕仰(仰慕)
慕<名>
姓
梵〈形〉
(形声。从林,凡声。本义:梵梵:草木茂盛的样子)
同本义
梵,即芃之俗体。--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
梵语ā音译词“梵摩”、“婆罗贺摩”、“梵览摩”之省,意为“清净”、“寂静”
净修梵行。--《妙法莲花经》
又如:梵心(清净之心);梵志(以清静为志);梵门(清净的法门);梵事(清净的佛事)
佛经原用梵文写成,故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皆称梵。如:梵言(佛经);梵境(佛的境界);梵楼(佛教的楼阁);梵磬(佛寺之磬);梵学(佛学)
梵文为古印度书面语,故对印度等地的事物,常冠以梵字,以示与中华有别。如:梵本(梵文书写的佛经原本);梵表(梵方。指印度);梵志(印度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指婆罗门);梵俗(印度风俗)
梵〈动〉
诵经。如:梵响(梵声,念佛诵经之声);梵诵(佛教诵经);梵呗(梵音,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
梵〈名〉
诵经声
午梵隔云知有寺,夕阳归去不逢僧。--宋·王安石《游钟山四首》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