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动>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同本义;;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又如:诸问(问辩)
诸<形>
众;各;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诸<代>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诸<助>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诸<名>
干果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古地名。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防。--《春秋》
姓。如:诸葛(复姓)
诸<代词兼介词>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
谋诸篆工。
又
匣而埋诸土。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诸<介>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越。--《庄子·逍遥游》
贤<形>
(形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多财)
有德行;多才能;
贤,多才也。--《说文》
以财分人之谓贤。--《庄子·徐无鬼》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
闲贤臣。--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贤声远达(好的名声远扬四处);贤歌(品行技艺都好的歌妓);贤才(德才并美之人);时贤(指当代有贤能有声望的人)
对人的敬称;
凡与人言……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颜氏家训》
分明是如贤所教,但是小生自小坐书斋,不谙其他生活。--《新编五代史评话》
又如:贤宰(知县);贤乔梓(尊称人家父子);贤竹林(魏晋间“竹林七贤”。后用作对他人叔姪的敬称);贤弟;贤甥
良,美善;
东家有贤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多闻其贤。--《史记·陈涉世家》
非不贤也。--《吕氏春秋·察今》
又如:贤否(好的与坏的);贤妻(贤淑的妻子);贤慧(称美女子善良而明大义)
艰难;劳苦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小雅·北山》
贤<名>
有才德的人;人才;
三曰进贤。--《周礼·太宰》。注:“有善行也。”
思贤如渴。--《三国志·诸葛亮传》
唐贤今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尊贤而重士(贤,形容词作名词用,贤人)。--汉·贾谊《过秦论》
思贤如渴。--《三国志》
又如:贤圣(圣贤);前贤(有才德的前辈);先贤(已去世的有才德的人);圣贤(圣人和贤人)
人的贤能;
其贤不及孔子。--唐·韩愈《师说》
贤<动>
胜过,超过
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赵策》
贤于己者。--清·刘开《问说》
尊重;崇尚
子夏说:“贤贤易色”。--《老残游记》
又如:贤贤易色(学习贤美的品德来改变好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