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动>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之<代>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韩愈《师说》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助>
的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形>
具有字母的形状的,“之”字形。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才<形>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才,草木之初也。--《说文》
有才能;有本领
试使斗而才。--《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才郎(有才学的郎君);才哲(才智卓越的人);才雄(杰出的人才);才英(指才华杰出的文人);才杰(杰出的人才)
才<名>
才力;才能
任人之才。--《淮南子·主术》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资治通鉴》
又如:才伐(才力门望);才格(才能。一说指才能高低的程度);才望(才能与名望);才理(才力和思路);才笔(写作的才华);才义(才思和义理)
人才。常写作“材”
乐里多才。--《列子·仲尼》
举贤才。--《论语》
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
又如:唯才是举;干才;广开才路;栋梁之才;廊庙之才
天赋的特殊才能。如:诗才;才调(才情风格)
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国语·齐语》
又如∶奴才;蠢才;天才;人才
通“材”。材资;本能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孟子·告子上》
才能不及中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史记·滑稽列传》
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后汉书·马融传》
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做“财”,人有用叫做“才”。故“材”、“财”、“才”三字同源。--王力《同源字典》
当今乏才,以尔为柱石之用,莫倾人栋梁。--《世说新语·规箴》
姓
才<副>
刚刚
才数月耳。--《汉书·贾才传》
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汉书·晁错传》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宋·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刚才(刚要,刚刚);方才(才,刚刚)
这样迟,这么迟--前面有问原因的疑问词语。如:你怎么才来?
仅,只--表示数量少,程度低
初极狭,才通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又如:一共才十个,不够分;才属(仅能连续)
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而能怎么样。用于后一分句,前一小句常有“只有、必须、要、因为、由于”等词语;
惟正月才生魄。--《晋书·夏侯湛传昆弟诰》
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晋书·谢混传》
又如:要多练习,才能提高成绩;正因为有困难,才派我们去
强调确定语气
才+形+呢。主要强调程度高。如:这才好呢!
才+是…。含有“别的不是”的意味。如:这才是好样的!
才+不+动+呢。肯定句少用。如:我才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