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动>
(形声。从口,永声。又作“詠”。本义:曼声长吟;歌唱)
同本义;;
詠,歌也。或从口。--《说文》。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搏拊琴瑟以咏。--《虞书》。郑注:“谓歌诗也。”
五曰夷则,所咏歌九则,平民无二也。--《国语·周语下》
人喜则斯陶,陶斯咏。--《礼记·檀弓》
咏而归。--《论语·先进》
咏殷周之《诗》。--班固《东都赋》
又如:咏士(诗人);咏雪(咏絮。泛指有诗才的女子);咏哦(歌咏吟哦);咏吟(曼声诵读);咏言(吟诗)
用诗词等形式来写景抒情
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国语·楚语上》
歌以咏志。--《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又如:咏桑寓柳(喻表面上赞美此事物,实际是为寄托对他事物的情感);咏志(以诗歌抒发心志);咏风嘲月(诗人写诗,常以风月为题材,故常泛称写诗为咏风嘲月)
歌颂
含淳咏德之声盈耳。--汉·王褒《四子讲德论》
又如:咏颂(歌颂);咏仁(歌颂仁德);咏德(歌颂高尚的品德)
咏<名>
指诗歌等韵文作品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絮<名>
(形声。从糸,如声。本义:粗丝绵)
同本义
絮,敝绵也。--《说文》。按,好者为绵,恶者为絮。
絮三斤。--《汉书·高帝纪》。古无木绵,以絮纳袷中,谓之装褚,曰袍。
剖其中,干若败絮。--明·刘基《卖柑者言》
败絮其中。
又如:絮衣(绵衣);絮缯(丝帛之类的总称)
经过弹制的棉花胎()
他们的婴孩没有棉衣,只好成天躺在土炕上那一堆破絮里。--茅盾《“战时景气”宠儿--宝鸡》
又如:絮帛(棉絮与布帛);絮棉;絮缕(棉絮与丝缕。泛指微细之物)
像絮一样轻柔、洁白的东西.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范成大《碧瓦》
山河破碎风飘絮。--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又如:芦絮;絮暖(指春暖絮飞之时);柳絮(柳花之飞絮)
棉花
蛮夷不蚕,采木绵为絮。--《艺文类聚》
头上巾
巴蜀名头上巾为冒絮。--《续方言疏证》
又如:絮巾(巾絮。古代的一种头巾)
絮<动>
在衣服、被褥里铺丝棉、棉花等物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子夜吴歌四首》
又如:絮衣(内铺丝棉的衣服);絮纩(棉袄,棉袍);絮袄(内充丝绵或棉絮的冬季上衣)
絮<形>
优弱寡断
时有一事,富公疑之,久而不决。韩曰:公又絮。--清·翟灏《通俗编》
说话啰唆-
今又以言语烦琐为絮,所谓絮叨叨是也。--《通俗编·言笑》
又如:絮絮答答(唠叨不休);絮咶(唠叨);絮絮聒聒(唠叨不休);絮繁(唠叨);絮气(形容文字牵扯烦琐,意思不鲜明)
因多次重复而厌烦
既是他嫌那玫瑰膏子吃絮了,把这个拿两瓶子去。--《红楼梦》
又如:絮繁(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