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名>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同本义
亦,人之臂亦也。--《说文》。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广雅》
腋在肘后。--《埤苍》
亦<副>
也;也是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战国策·魏策》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亦许(也许);亦然(也是这样)
又
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左传·文公七年》
又如:亦且(又,而且);亦复(又)
也…也…;又…又………--连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前面,强调两种动作、行为、状态、事物彼此并列或互相对待。如:亦真亦假
不过;仅仅;只是;
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左传》
亦步亦趋
';.;.'《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比喻处处模仿、追随别人
冰<名>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冰,水坚也。--《说文》
履霜坚冰至。--《易·坤》
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
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汉书·五行志》
冰,水为之。--《荀子·劝学》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公徒释甲,执冰而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又如:冰扳(冰镇);冰麝(冰片与麝香);冰清水冷(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冰前刮雪(喻雪上加霜之事);冰玉自信(自知冰清玉洁,并无苟且之事);冰轮(比喻月亮)
冰人,即媒人-;-。如:冰议(指嫁娶之事);冰语(媒人的话);冰斧(媒人);冰媒(媒人)
姓
冰<动>
结冰,冻结;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使感到极冷
风月冰人别是乡。--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又如:这水冰手
冰<形>
冷,凉。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如:冰糖
清白,晶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又如:冰操(廉洁的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