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名〉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堂,殿也。--《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
立于西堂。--《书·顾命》
吾见封之若堂者矣。--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燕坐于华堂之上。--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观其坐高堂。--明·刘基《卖柑者言》
华堂旅会。--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又如:堂上(殿堂上);堂下(宫殿、厅堂阶下);堂宇(殿堂的顶棚);堂事(于正厅祭祀祖先之事);堂阶(堂下的台阶);堂阁(殿堂楼阁);堂廉(殿堂的侧边)
后泛指房屋的正厅
审堂下之阴。--《吕氏春秋·察今》
堂前松柱。--晋·干宝《搜神记》
崔九堂前几度闻。--唐·杜甫《江南逢季龟年》
堂有炼珍。--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堂轴(挂在厅堂壁上的字画);高堂(高大的厅堂);堂户(门庭之内);堂筵(堂中坐席);堂坳(堂的低处;泛指低洼之处);堂扁(厅堂上的题额);堂室(厅堂和内室);堂前(正房前面;正厅);堂房(堂和房)
旧时官府议论政事、审理案件的地方;
宾客满堂。--《史记·魏公子列传》
如:堂参(于公堂上参谒上司);大堂(衙门中审理案件的厅堂);过堂;堂食(堂馔。堂餐。唐时政事堂的公膳);堂案(唐代宰相政事堂的文书档案);堂厨(政事堂的公膳房)
尊称别人的母亲。如:令堂;萱堂
用于商店、厅事、书斋名称,,.。如:同仁堂;杜甫草堂;春在堂
也指署事的官吏。如:堂官(明清时各部主官的称谓);都御史称都堂;尚书称部堂;府州县正印官称正堂
山上宽阔平坦的地方
外堂即向东之坞。--《徐霞客游记》
佛堂。如:堂头(寺院中对方丈的称呼);堂头和尚(僧寺住持)
堂〈形〉
在外表、举止或言语上表现出尊严的。如:堂堂大丈夫;堂而皇之,堂哉皇哉(形容公然、大模大样或有气派)
同一祖父但不同父亲的兄弟姊妹关系。如:堂族(关系较远的同族);堂姊妹
高显的样子
刊层平堂,设切崖。--《文选·张衡·西京赋》
堂〈量〉
用于分节的课程或一套物件。如:一堂课;一堂家具
婆娑
<联绵词>
(形声。从女,波声。本义:舞貌)
舞
婆娑,舞也。--《尔雅》
盘旋;停留
婆娑虖术艺之场,休息虖篇籍之囿。--《汉书》
分散;扶疏
风鸿洞而不绝兮,优娆娆以婆娑。--《文选·王褒·洞箫赋》
舒展
醉时眠石上,肢体自婆娑。--唐·姚合《游河阳河岸》
婆〈名〉
年老的妇人。如:苦口婆心;婆老(老太婆和老头子的合称);婆儿(年老的妇人);婆儿气(老婆子的脾气与作风)
旧指从事某些职业的妇女。如:接生婆;媒婆;婆官(女巫);婆塞(和尚);产婆
已婚妇女,妻。如:婆姨;婆娘(女人。含贬意);老婆;家主婆;婆子(妻,老婆);婆老(老婆子和老头子)
丈夫的母亲--。如:公婆;婆婆
祖母。如:太婆;外婆;伯婆;婆婆(方言。奶奶)
母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乐府诗集·佚名·折杨柳枝歌》
古代广西少数民族对老人的称谓
婆,男亦称婆。--《正字通》
婆家
'已婚女子称丈夫的家(区别于“娘家”)。也说“婆婆家”
婆罗门
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种姓或僧侣的一员,其主要职务是诵经、传经(吠陀经)并主持宗教各种仪式。亦称“婆罗门教徒”
婆娘
泛指已婚的青年妇女
婆婆
'∶丈夫的母亲
方∶祖母;外祖母
∶个人或单位的顶头上司
婆婆妈妈
;∶形容人动作缓慢,言语啰嗦
∶形容感情脆弱
婆婆嘴
喻指好议论而又言语罗嗦的人
我认为自己是婆婆嘴,见了什么不对的事都要说上两句
婆娑
,∶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诗·陈风·东门之枌》。毛传:“婆娑,舞也。”
x;∶枝叶纷披的样子
婆媳
'婆婆(丈夫的母亲)和儿媳妇
婆媳俩
婆心
慈悲善良的心地
苦口婆心
婆姨
方
∶泛指妇女
∶妻子
婆子
∶卑微或邪恶的女人
一个声名狼藉的老婆子,卖草裙和干瘪人头的
∶妻子
∶年纪较大的女佣人
粗使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