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姓
求〈动〉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王安石《伤仲永》
探索x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选择。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史<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古官名。职别各异;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
矧大史友内史友。--《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
用史巫纷若。--《易·巽》
辞多则史。--《礼记·聘礼记》
史载笔。--《礼记·曲礼》
史狐书贼。--《谷梁传·宣公二年》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
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觋);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职(史官的职务);史家(史官或历史学家);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
太史令的简称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张衡传》
史册,历史;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经史多所涉猎。--明·顾炎武《复庵记》
又如:史鉴(历史书);史文(历史文献);史绩(历史功绩);史录(历史的文字纪录)
古代官府的佐吏
或佐之史。--《诗·小雅·宾之初筵》
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
画师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庄子》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