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形>
(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
同本义;
恒,常也。--《说文》
恒者,久也。--《易·序卦传》
恒,德之固也。--《易·系辞下传》
无恒安处。--《诗·小雅·小明》
以求其恒。--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恒牙(恒齿。永久齿);恒风(持续吹佛的风);恒舞(历时长而不中断的舞);恒制(长久不变的法则)
寻常;普通;
形貌奇伟,骨体不恒。--《三国志·吴主传》
人恒状。--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如:恒态(常态);恒恣(经常的状态);恒情(常情);恒品(常类;常物);恒士(常人,平凡的人);恒常(正常的规律);恒医(普通的医生);恒言(常用的言语)
恒〈名〉
恒心,持之以恒的决心。如:有恒
规律;法则。如:恒式(常规;常法);恒典(常典;常制);恒例(常规,惯例);恒规(常规)
即恒山。古山名,在今河北省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五岳中的北岳
五岳:华、岱、恒、衡、嵩。--张华《博物志》
恒〈副〉
经常,常常
人恒过。--《孟子·告子下》
国恒亡。
恒答言见。--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又如:恒谈(常谈);恒常(常常;经常)
地<助>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如:他认真地学习;天气渐渐地冷了;有计划地安排生活。又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唐·杜甫《越女词》
地<名>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为地。--《尔雅·释地》
地生养万物。--《管子·形势解》
如:落地;天地;地角(地的末端。多比喻极僻远的地方);地宫(帝王墓地放置棺材的地下建筑);地府(阴间);地脉(风水);地遁(隐入地下;入土而逃)
地面;陆地;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
又如:地文(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藏(地下深处);地市(地下的市镇);地平(地面平坦)
土地;田地;
殚其地之出。--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湿地;好地;下地干活儿;地头(地上,与天上相对;方面);地灵(土地山川的灵秀之气)
领土,属地;地区。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战国策·魏策》
又如:各地;内地;本地;割地(割让领土);
地方;场所;
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英雄无用武之地。--《资治通鉴》
又如:各地文化站;产地(物品出产的地方);坟地;原地;地著(久居其地不迁移的人);地棍(地方上的流氓无赖)
地位。如:地业(地位与事业);地望(地位和声望);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心意活动的领域'。如:心地;见地;识地
路程;面积;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红楼梦》
又如:十里地
居住地。如:地址;地邻(邻居;邻里)
花纹图案或文字的衬托面;底子。如:地子(衬底;花纹的衬托面)
地区,中国省、自治区以下,县以上设置的行政区域。如:省地县三级
地主的简称。如:地富(地主与富农)
言语和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