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形>
(形声。本义:温度高)
同本义。跟“冷”相对
肺甚畏热。--《素问·五常变大论》
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韩非子·有度》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列子·汤问》
又如:热天;热釜(热锅);热浪;炽热;滚热;火热
满腔热情;热心肠。如:热莽(热蟒。感情狂热得不能自制);热气换冷气(好心没好报);热合(热心)
有权势的,权势显赫的。如:热官(权势显赫的官吏);热势(显赫的权势);热撮撮(威势显赫貌);热地(比喻权势显赫的地方)
形容羡慕至极。如:热眼(热切的目光);热念(热切的愿望)
新;新近。如:热话(方言。新的话题);热尸(刚死的人的尸体。指新近去世者)
情意深厚;。如:热手辣的(依依不舍);热腹(热心肠);热语(热情、亲昵的话语)
喧闹;热闹。如:热乱(胡闹;纷乱);热嘈嘈(形容热闹嘈杂);热闹场(热闹的场所)
亲热。如:热乱(亲密,亲热);热火(亲热);热落(亲热);热熟(亲热);热嘴(口头上的亲热);热络(亲热;热和)
很受人关注或欢迎的;。如:热门货;热门
热<名>
滚热的物体
亏之若月,靡之若热。--《韩非子·扬权》
谁能持热,逝不以濯。--《诗·大雅·桑柔》
热气
天收其声,地藏其热。--汉·扬雄《解嘲》
中医学亦泛指因外感而引起的热性疾病;
能已(治)积热。--明·刘基《苦斋记》
又如:热入血室(热邪进入下焦、胞宫);热风(由风邪挟热所致病症);产褥热;回归热;鹦鹉热;鼠咬热
反常的人体高温;发烧。如:先给他退热再说
一时激起的极度热情;;。如:乒乓热
热<动>
加温;使之热。如:热化(受热而熔化);热饭(给饭或饭菜加热)
烧,烧灼。如:热灼(灼热;火烫);热焰(火焰)
烦躁。如:热呼辣(焦灼;发烫);热忽刺(匆急;急躁);热躁(焦躁;焦急);热恼(谓焦灼、苦恼)
激动x
军<动>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军,圜围也。--《说文》
军,围也。--《广雅》
军于庐柳。--《国语·晋语》
注:“犹屯兵粮储也。”
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银雀山汉墓竹简》
攻杀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
指挥作战;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饶阳。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
驻扎。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从军
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明·徐渭《雌木兰》
军<名>
军队;;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军人马杂遝。--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英法联军。--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军已近寨。
军中发枪之号。
又如:军变(军队哗变);军流(充军流放);军律(军法,军纪);军门(军中长官、总督、将帅等;营门;衙署)
军队的编制单位。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小司徒》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
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注:“齐制也。”
全军为上。--《孙子·谋攻》
破军次之。
又如:歼敌一个军;军主(主一军,一军的主帅);军副(一军之副将)
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
士兵
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如:军众(士卒);军健(兵卒);军健(士兵);军牢(士兵,军卒);军班子弟(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军丁(兵卒;士兵)
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
营房,军营。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
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奉化军节度。--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今为宋江军。
唐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阵地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