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动〉
(形声。从手,樊声。本义:拉,牵)
同本义
攀,引也。--《广雅》
右手攀右趾。--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攀恋(攀住车辕,恋恋不舍);攀辕(拉住车把)
攀援,指用握住或抓住某物的方法爬或登
将士皆攀木援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
攀草牵棘,…石崖侧削则援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又如:攀引(攀援);攀延(攀附他物延伸);攀沿(犹攀缘);攀云(攀附青云而上升。后比喻仕进);攀倚(攀援依傍);攀进(攀缘行进)
指跟地位高的人结亲戚或拉关系;高攀
两府攀陪十五年,郡中甘雨幕中莲。--唐·罗隐《乌程》
又如:攀教(高攀求教);攀风(比喻结交比自己高一等的人);攀亲托熟(认作亲戚熟友)
攀比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杜甫《戏为六绝句》
又如:攀引(犹攀比);攀追(攀比追随;攀高追远)
依附
逊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宋史·张逊传》
又如:攀依(攀附,依附);攀陪(依附);攀违(谦词,谓有违于依附);攀鳞(比喻依附帝王以成功名)
援引。如:攀引(援用;引用);攀扶(援引扶助);攀例(援引为例)
牵涉;牵扯;
此人曾攀下王子服等四人,我已拿下廷尉。--《三国演义》
又如:攀指(诬供牵连);攀染(诬供牵连);攀连(诬供牵连);攀诬(犯人诬供以牵连他人);攀害(诬供陷害)
追;赶
燕、许有作,方欲上攀秦、汉。--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
摘取;
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南朝梁·江淹《别赋》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白居易《白牡丹和钱学士作》
又如:攀玩(折取玩赏);攀搴(折取)
虎〈名〉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同本义,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姓
虎〈形〉
比喻威武勇猛。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比喻残酷凶暴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虎<动>
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吓唬。也作“唬”。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