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动〉
(形声。从口,合声。本义:以唇啜饮。同“歃”)
张口呼气。如:哈气(哈气,张口呼气);哈什(哈欠);哈哧(喷嚏)
哈<动>
身子略弯,以此表示礼貌(不及鞠躬郑重);。如:点头哈腰
哈 <名>
口
臾儿、易牙,淄渑之水合者,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故圣人之论贤也,见其一行而贤不肖分矣。--《淮南子·汜论训》
哈〈叹〉
--表示满意、惊喜或赞叹。如:哈,丰收在望!哈,真有两下子;哈呀(叹词。表惊讶、惋惜)
哈〈象〉
笑声,表示得意或满意,大多叠用
黄檗哈哈大笑。--道原《景德传灯录》
哈〈形〉
鱼很多的样子
哈,鱼多貌。--《玉篇》
马虎;。如:哈沓(糊涂;马虎);哈答(马虎;随便)
哈〈形〉
蠢;傻。如:哈话(傻话;丢人话);哈达(马虎,随便)
哈〈动〉
呵斥;
姐姐不用哈我,哈我我也是说。--《儿女英雄传》
哈巴
方∶两膝外弯而行的样子
哈士蟆
即中国林蛙。产于中国东北的一种蛙,体长一般6―7厘米,背部土灰色至暗绿色,散布黄色及红色斑点,鼓膜处有一黑色三角斑,四肢有清晰的横纹,腹面乳白色,散有红色斑点,趾间有蹼,生活在阴湿之处,干燥体以及雌蛙输卵管干制品质块,即哈士蟆油,可用作强壮剂,又作“哈什蚂”,“哈什玛”
给<动>
口
使对方得到或遭受到;;。如:给他一张票;我给他字典;给我一片面包;给脸(给面子;给以礼遇);给个炭篓鬼戴(抹黑;使人难堪)
让;使;叫。如:给我看看;别叫风给刮散了
给<介>
表示对象、目的,相当于“为”、“替”;。如:为给人类带来利益而工作;给饥饿者所需要的食物;寄给我的信
给伤员包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或表示被动语态,相当于“被”。如:机器给弄坏了;屋子里给弄得乱七八糟
表示方向,相当于“朝”、“对”、“向”。如:给这儿灌水;给他送礼;给老师行礼;给他使了个眼色
给<助>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用以加强语气,。如:保不住给忘了;风把门给吹开了;您给找个人
碗给打碎了;裤腿都叫露水给湿透了
给<形>
(形声。从糸,合声。本义:衣食丰足;充裕)
同本义;;
给,相足也。--《说文》
事之供给。--《国语·周语》
岁岁广开,百姓充给。--《齐民要术·序》
则日不足,力不给。--《韩非子·有度》
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又如:给富(丰足富裕);给足(丰足)
口齿伶利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论语》
又如:给口(口才敏捷);给捷(敏捷)
给<动>
充足的供给,以物质给予对方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史记·高祖本纪》
给贡职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战国策·燕策》
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四》
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艺蔬自给。--清·张廷玉《明史》
给军民赏月钱。--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又如:补给;配给;自给自足;给使(供人差使);给与(授物与人)
授与,交付
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吕氏春秋》
给<副>
速,捷
富必给贫,壮必给老。--《邓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