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形>
(形声。从人,備(衢??))声。本义:谨慎、警惕)
同本义
事戒不虞曰知备。--《大戴礼记·小辨》
备者,国之重也。--《墨子·七患》
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国语·周语》
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汉书·史丹传》
又如:傥荡不备(行为无拘无束,不谨慎)
完备;齐备
备,具也。--《广雅·释诂三》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易·系辞》
前人之述备矣。--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请备述之。--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又如:德才兼备;完备(齐备)
通“惫”。疲乏;困顿-;
修容而以言,耻食以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商君书·靳令》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吕氏春秋·慎人》
备<动>
准备;预备
宗人举兽尾告备。--《仪礼·特牲馈食礼》
备物以将形。--《庄子·庚桑楚》
犹得备晨炊。--唐·杜甫《石壕吏》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又如:备马;备他充饥;备办;备课
防备;戒备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虚实》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记》
又如:守备(防守戒备);备水(防备水患);备灾;备患(防备祸患)
储备
而设法备贮弹药。--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备料;备藏(收藏)
提供或装备有用的或必需的设施
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
又如:所需各种农业机械无一不备;备榜(张榜;出榜)
凑数;充数;
吾尝备位将相。--《汉书·萧望之传》
又如: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备员(凑数,充数)
守备。如:备伍;备守(守备之器用);备边;备卫
备<名>
设备;设施;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韩非子·五蠹》
又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又如:军备;装备
备<副>
全部;完全;尽;
农事备收。--《礼记·月令》
诸侯备闻此言。--《左传·成公十三年》
备极欢洽。--《广东军务记》
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军<动>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军,圜围也。--《说文》
军,围也。--《广雅》
军于庐柳。--《国语·晋语》
注:“犹屯兵粮储也。”
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银雀山汉墓竹简》
攻杀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
指挥作战;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饶阳。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
驻扎。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从军
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明·徐渭《雌木兰》
军<名>
军队;;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军人马杂遝。--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英法联军。--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军已近寨。
军中发枪之号。
又如:军变(军队哗变);军流(充军流放);军律(军法,军纪);军门(军中长官、总督、将帅等;营门;衙署)
军队的编制单位。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小司徒》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
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注:“齐制也。”
全军为上。--《孙子·谋攻》
破军次之。
又如:歼敌一个军;军主(主一军,一军的主帅);军副(一军之副将)
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
士兵
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如:军众(士卒);军健(兵卒);军健(士兵);军牢(士兵,军卒);军班子弟(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军丁(兵卒;士兵)
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
营房,军营。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
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奉化军节度。--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今为宋江军。
唐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阵地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