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名>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房子里有贝和玉,表示家里藏有珍宝,会意。在西周金文里,又加上一个声符“缶”(古音与“宝”同)。本义:珍宝)
同本义
宝,珍也。--《说文》
稼穑维宝。--《诗·大雅·桑柔》
以作尔宝。--《诗·大雅·崧高》
宝玉者,封圭也。--《谷梁传·定公八年》
以其宝来奔。--《国语·鲁语》。注:“玉也。”
怀其宝。--《论语》
和氏壁天下人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珠宝;宝函(宝匣);珍宝(珠玉宝石等);宝肆(出售珍宝的店铺);宝冕(宝冠。用宝石装饰的帽子);宝钏(以金玉等制作的手镯);宝钗(首饰名。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珍贵的东西
轻敌几丧吾宝。--《老子》。注:“身也。”
啬其大宝。--《吕氏春秋·先已》。注:“身也。”
正得秋而万宝成。--《庄子·庚桑楚》
不爱珍奇重宝肥饶之地。--汉·贾谊《过秦论》
又如:献宝;财宝;传家宝;文房四宝
印信符玺
又有“万几宸翰之宝”。--《红楼梦》
又如:宝札(玺书。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私人书信的敬辞);宝符(朝廷用作信物的符节)
对小孩儿亲爱的称呼。如:我的小宝
一种赌具。方形,用牛角或硬木做成,上有指示方向的记号,参加赌博的人猜测宝上所指的方向下注
开宝,你们有胆子没有?--老舍《骆驼祥子》
货币。如:通宝;元宝
姓
宝<动>
珍爱,珍视
吾有三宝,持而宝之。--《韩非子·解老》
又如:宝身(珍惜身躯);宝重(珍惜重视);宝惜(珍惜)
珍藏。如:宝录,宝蓄(珍藏)
宝<形>
珍贵的,宝贵的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李斯《谏逐客书》
又如:宝刀(珍贵的战刀);宝玉(珍贵的玉);宝书(宝籍。珍贵的书籍)
贵重的;由于其美丽、稀有或硬度而在商业上具有极高价值的。如:宝衣(贵重的衣服);宝床(贵重的坐具或卧具)
敬词
敬称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如:宝字(帝王、神仙所写的字);宝位(帝位)
敬称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宝鼎(香炉);宝篆(形容香炉之烟缕缕曲折上升,状如篆文)
敬称与道教有关的事物。如:宝忏(僧道祝祷时念诵的经文);宝诀(道教修炼的秘诀)
敬称与他人有关的人和事。如:宝斋;宝舟;宝号
要<名>
(象形。小篆字形。中间象人形,两旁为两手形。表示两手叉腰。本义:人腰)
“腰”的古字
昔者,楚灵王好细要。--《墨子》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楚辞》
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荀子·礼论》
又如:要膂(腰和脊骨。比喻重要部位);要章(腰间所佩的印);要支(腰肢)
五服之一。古代指离都城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的地区。如:要服(古代王畿以外按距离分为五服。相传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为要服);要荒(要服和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为荒服,泛指远方之国);要蛮(极偏远的蛮荒之地)
姓
要<动>
约请;邀请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晋·陶潜《桃花源记》
张良出,要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石崇每要客燕集。--《世说新语·汰侈门》
又如:要引(邀迎荐举);要约(邀约;邀请)
约言。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作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亦指所订立的誓约、盟约;;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唐·崔湜《寒垣行》
又如:要约(立盟;立约;约定);要契(契约;盟约)
通“徼”。探求;求取;
不庶几,不要幸。--《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孙星衍云:“要与徼通。”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孟子·告子上》。赵岐注:“要,求也。”
要利之人,犯危何益?--《吕氏春秋·爱类》。高诱注:“要,徼也。”
又如:要禄(求取利禄);要福(祈求幸福)
通“邀”。拦阻;截击
使数人要于路。--《孟子·公孙丑下》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史记·刺客列传》
张良出,要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要勒(遮拦;阻挡);要御(拦阻控制);要路(拦路;遮道)
迎候;迎接。如:要途(迎于中途);要候(中途等候;迎候);要道(遮道;迎候于路上)
约束;禁止;;。如:要约(控制;约束);要时(限约时间)
通“约”。胁迫;
明神洋蠲要盟。--《左传·襄公九年》
且要盟无质。
虽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以要晋国之成。--《国语·晋语三》
又如:要市(以要挟手段谋取利益或迫使对方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要劫(胁迫劫待)
和;会合;。如:要结(结合;邀引交结)
审察;核实x;;。如:要囚(审察囚犯的供辞);要知(书简套语。鉴察,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