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动>
(形声。从水,闰声。本义:雨水下流,滋润万物)
同本义
润,水曰润下。--《说文》
润,渍也。--《广雅》
润之以风雨。--《易·系辞》
雨润万物。--《论衡·雷虚》
温润而泽。--《礼记·聘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又如:润一润喉咙;润下(雨水下以滋润万物);润雨(受雨水滋润);润改(滋润涵养);润滋(滋润)
修饰,使有光彩
润,饰也。--《广雅》
必待明圣润色。--《汉书·终军传》
又如:润屋(装饰房屋);润正(润色纠正);润笔之绢(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润改(润色修改)
使得到好处,扶助
泽加百姓,功润诸侯。--《汉书》
润<形>
潮湿
衣润费垆烟。--宋·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
又如:润肺爽口(痛快;酣畅);润浸(浸湿;浸透);润溽(湿润);润滋滋(润湿的样子)
细腻光滑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又如:润气(光泽);润腻(光滑细腻;润泽细腻)
润<名>
雨。如:润气(水气)
恩惠。如:润泽(恩泽)
沾益,利益;财物。如:外润;利润;润利(犹获利);润槖(丰润口袋。谓收受贿赂)
润水。淮河支流。在今安徽省西北部。发源于临泉县,东南流至润河集入淮,今称润河
古州名
隋置。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辽置。治海阳,故城在今秦皇岛市西北部
函<名>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同本义
圅,舌也。--《说文》
若合而函吾中。--《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
口上曰臄,口下曰圅。--《通俗文》
噱,圅舌也。--《广雅·释亲》
盛物的匣子、套子
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函封。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剑函;镜函
传达消息或指示的信件(古代寄信用木函)。如:函仪(信件礼物);函章(信件公文);函片(信件);函札(书信)
邮政。如:函购
信封
发函伸纸,…。--《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
铠甲
函,铠也。--《广雅》
又如:函人(制造铠甲的工人)
函〈动〉
包含;容纳
席间函丈。--《礼记·曲礼》。注:“容也。”
夫函牛之鼎沸。--《淮南子·诠言》。注:“受一牛之鼎也。”
以函夏之大汉兮。--《汉书·扬雄传》。注:“包容也。”
函之如海。--《汉书·叙传》。注:“读与含同。”
臣蜯函珠。--张衡《南都赋》
又如:函夏(包函诸夏。意指中国全部);函括(包含,包括);函盖(包含;概括)
容纳。如:函牛(谓能容纳一头牛,指大鼎);函受(犹容纳;包容);函育(容纳化育);函席(谓能容一席的小地方)
用匣子或封套装盛
函梁君臣之首。--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又如:函匣(谓置物于匣中);函封(用匣子盛而封之);函首(用匣子装盛人头)
致函;去信。如:函请(用书信请求或邀请);函调(通过书信方式进行调动;用书信方式进行调查);函邀(用书信方式进行邀请)
陷入
若合而函吾中,吾上下必败其左右。--《国语·楚语上》
函〈形〉
宽阔
伊兹都之函宏。--左思《吴都赋》。注:“宽大也。”
又如:函弘(广大。弘,或作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