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动>
(会意。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漫出。从皿,从水。“水”已隶变。本义:“溢”的本字。水漫出)
同本义
益,饶也。--《说文》。按,从水,浮于四,会意。字亦作溢。
引申为水涨
澭水暴益。--《吕氏春秋》
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
损益,盛衰之始也。--《易·杂卦传》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斟酌损益。
大有所益。--《资治通鉴·汉纪》
又如:增益;延年益寿;益甲(增兵);益兵(增加兵力);益封(增加封邑);益军(益兵);益损(增减;兴革);益算(增加岁数);益赋(增加赋税)
助;补助
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吕氏春秋·贵当》
扩大,加大x
民众城小,则益城。--《谷梁传》
益<形>
有益,有利。如:益鸟
富裕
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
骄傲自满-
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庄子》
益<副>
更加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韩非子·喻老》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
益狎。--唐·柳宗元《三戒》
香远益清。--宋·周敦颐《爱莲说》
敌行益还。--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精益求精;益用伤悼(更加悲伤);益复(更加;越发);益发(更加,越发)
渐渐;
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唐·柳宗元《三戒》
益<名>
任何一种好处或利益;;--跟“害”相对
谦得益。--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无益吾事。--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有益于身。--清·刘开《问说》
取善之益。
又如:受益不浅
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四川省折多山,云南省怒山、哀牢山以东,甘肃省武都、两当,陕西省秦岭以南,湖北省郧县、保康西北,贵州省除东边以外地区
勉<动>
(形声。从力,免声。本义:力所不及而强作)
同本义..
勉,彊也。--《说文》
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楚辞·离骚》
勉力不时。--《荀子·天论》
又如:勉意(勉强;勉为其难)
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尔其勉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注:“谓努力。”
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史记·魏公子列传》
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贸可以得货。--《论衡》
又如:勉勉(努力的样子);勉旃(努力);勉农(努力从事农务);勉厉(努力)
勉励,鼓励;x
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商君书·垦令》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国语·越语》
不加勉,而民自尽竭。--《管子》
又如:勉学;勉勖(勉励);勉劳(勉励慰劳);勉厉(劝勉鼓励);勉慰(勉励安慰);勉喻,勉谕(晓谕,劝说)
通“免”。除去,脱掉
乃厚其外交而勉之。--《国语·晋语八》
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大戴礼·曾子立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