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名〉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
校,木囚也。从木,交声。--《说文》
屦校灭趾。--《易·噬嗑》。
何校灭耳。注:“若今枷项也。”
大校重牢,五木被体。--《新唐书》
栅栏
天子校猎。--《汉书·司马相如传》。注:“以木相贯穿,总为栏校,遮止禽兽而猎取之。”
又如:校猎(用木栏遮阻而猎取禽兽。校:木栏)
校样。如:一校;二校
“校人”的省称。养马官
六厩成校。--《周礼·校人》
校正属焉。--《左传·成公十八年》。注:“主马官。”
又如:校人(周礼官名。马官之长)
古代军营的一种建制。亦指“军营”
常护军傅校获王。--《汉书·卫青传》。注:“校者,营垒之称。”
五校大夫。--《战国策·中山策》。注:“军营也。”
又如:校队(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亦指部队,队伍);校联(谓营垒相联);校骑(骑兵队伍);校垒(营垒)
校〈动〉
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
校,度也。--《广雅》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汉书·张安世传》
年逾八十,犹乎自校书。--陈寿《三国志》
又如:校稿子;校一本书;校书(校对勘正书中的讹误;古代还指有文才的妓女);校理(校勘书籍而加以整理;唐宋官名。掌理校勘整理袐府藏书之事);校缀(将散佚的书籍加以校对整理,连缀在一起)
考核,考察x;
比校民之有道者。--《国语·齐语》
以实校之。--《资治通鉴》
又如:校度(考察衡量);校官(古代专司探察情事的官吏);校事(三国时魏、吴均设校事,为皇帝刺探臣民的言行);校比(调查户口、财物;考核评定);校贯(核点经费);校数(数计)
较量
校武票禽。--扬雄《长杨赋》
不与诸弟校竞。--李延寿《北史》
又如:校兵(交战);校武(考较武艺);较勇(较量勇力);校埒(比武场);校射(比试射技和武艺);校能(比试才艺);校棋(切磋棋艺)
对抗;抗衡;
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史记》
而与奥同盟之德国,示威胁俄,俄不敢校,而塞卒吞声。--梁启超《欧战蠡测》
计较;考虑
犯而不校。--《论语》
其间得失何足校。--宋·欧阳修《寄圣俞》
又如:校怨(计较怨仇);校计(犹计较);校竞(犹计较);校短推长(校短量长。谓衡量别人的长处和短处)
装饰。如:校饰(装饰);校具(装饰的物品);校体(装扮自己)
计算。如:校计(计算,核算)
佩<名>
(会意。从人凡巾。本义: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
同本义
佩,大带佩也。--《说文》
青青子佩。--《诗·郑风·子衿》
共王之服玉佩玉。--《周礼·王府》。注:“王之所带者。”
遗余佩兮澧浦。--《楚辞·湘君》
又如:佩玖(作佩饰用的浅黑色美石);佩玦(有缺口的环形佩玉);佩珂(用黄黑色玉石制成的佩饰);佩衽(佩玉和衣襟)
姓
佩〈动〉
佩带,把徽章、符号、手枪等戴在或挂在胸前、臂上、肩上或腰间
佩之金玦。--《左传·闵公二年》
古代君子,必佩玉。--《礼记·玉藻》
佩其象揥。--《诗·魏风·葛屦》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佩章(古代官员佩带的印章);佩巾(古代女子外出时系于腰左的拭巾);佩玉(古代系于衣带用作装饰的玉)
钦佩,敬仰x
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携带,随身拿着
农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白虎通·衣裳》
杻阳之山,有兽名鹿蜀,佩之宜子孙。--《山海经·南山经》。注:“谓带其皮毛。”
又如:佩仰(钦佩和信仰);佩慰(钦佩欣慰);佩德勿谖(受到的恩情,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