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三倍。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三〈名〉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指君、父、师;,。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指天、地、人;;。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指三皇。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姓
廷〈名〉
(形声。从廴,壬声。廴,建之旁。有引长之义。本义:朝廷)
同本义
廷,朝中也。--《说文》
虎兕争兮于廷中。--《楚辞·王逸·九思逢尤》
游汉廷公卿间。--《汉书·陆逵传》
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见相如。
廷中皆大笑。--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廷臣(朝臣);廷吏(朝廷的官吏);廷推(明代用高级官吏,由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后任用);廷魁(科举时廷试头名。即状元)
官署。地方官吏办事的地方
刘邦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史记》
庭院;院子。通“庭”
子有廷内。--《诗·唐风·山有枢》
张武军于荧廷。--《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夫差使人立于廷。--《左传·定公十四年》
门廷有事,期年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万里也。--《管子·法法》
门廷车骑以千数。--《史记·李斯列传》
听于廷。--《资治通鉴·唐纪》
朝位;位置
奇从奇,正从正,奇与正,恒不同廷。--《马王堆汉墓帛书》
廷〈形〉
公正-
廷尉,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