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形〉
(形声。从黑,今声。本义:黑色)同本义
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发也,同谓之黎民。--《说文》
以为黔首则。--《礼记·祭义》
邑中之黔。--《左传·襄公十六年》
又如:黔口(黑嘴巴);黔黑(深黑);黔丑(污黑丑陋)
黔〈名〉
指百姓。如:黔庶(百姓,平民);黔细(黔首和细民的别称);黔落(百姓所居的村落);黔愚(无知的百姓);黔民(平民百姓)
贵州省的简称G()。如:黔江(即乌江)
姓
黔〈动〉
晒黑,染黑,熏黑
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或黔其庐。--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黔突(本指烟囱熏黑,也用以称烟囱);黔突暖席(烟囱变黑,坐席变为温暖)
通“黥”。在犯人脸上刺刻涂墨的刑罚。如:黔劓(在脸上刺刻涂墨和割鼻)
冰<名>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冰,水坚也。--《说文》
履霜坚冰至。--《易·坤》
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
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汉书·五行志》
冰,水为之。--《荀子·劝学》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公徒释甲,执冰而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又如:冰扳(冰镇);冰麝(冰片与麝香);冰清水冷(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冰前刮雪(喻雪上加霜之事);冰玉自信(自知冰清玉洁,并无苟且之事);冰轮(比喻月亮)
冰人,即媒人-;-。如:冰议(指嫁娶之事);冰语(媒人的话);冰斧(媒人);冰媒(媒人)
姓
冰<动>
结冰,冻结;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使感到极冷
风月冰人别是乡。--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又如:这水冰手
冰<形>
冷,凉。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如:冰糖
清白,晶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又如:冰操(廉洁的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