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形>
(卓的古字。形声。匕形早声。“匕”表示“人”。本义:超然独立;高明;高超)
同本义;
卓,高也。--《说文》
十日卜为卓。--《续汉书·五行志》
如有所立,卓尔。--《论语》
鸿卓之义,发于颠沛之朝。--《论衡》
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世说新语·容止》
不胶者卓矣。--汉·扬雄《法言》
又如:卓荦不羁(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卓尔独行(超越众人);卓夺(作出高明的决断);卓殊(卓越,特异);卓逸(卓越超绝)
高远;遥远-
卓行殊远而粮不绝。--《汉书·霍去病传》
卓如日月。--《后汉书·祭遵传》
必有卓诡切至。--《汉书·刘辅传》
使卓然可观。--《汉书·成帝纪》
又如:卓远(遥远);卓望(远望);卓卓(高远的样子);卓行(远行);卓阔(高远广大)
正中。如:卓午
独特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庄子》
直立
王英两脚蹬空,头盔倒卓,撞下马来。--《水浒传》
又如:卓坚(直立);卓笔(直立的笔);卓锥(立锥)
卓<名>
白额的马-
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仪礼》
姓
卓文君。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
卓<动>
建立;竖立
僧于言下大悟。遂云,某甲自今已后,向无人烟处卓个草庵。--《古尊宿语录》
熙宁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宋·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卓肩(耸着肩膀);头盔倒卓;卓地(直立于地)
停;停留
花花满枝红似霞,罗袖画帘肠断,卓香车。--唐·温庭筠《思帝乡》
记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门外卓金轮。--五代·薛昭蕴《浣溪沙》
训<动>
(形声。从言,川声。本义:教育,教导)
同本义;;
训,说教也。--《说文》
大训。--《书·顾命》
告之训典。--《左传·文公六年》
是为明训。--《国语·晋语》。注:“教也。”
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左传·闵公二年》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张溥《五人墓碑记》
训俭示康。--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训蒙(在私塾教授小学生);训蒙教授(教幼童的私塾先生);训人(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训章(训示规范)
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x
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三国魏·曹操《孙子》序
又如:训故(同训诂);训义(解释文字的意义);训解(训释解说);训传(训解经义)
训练;讲习;
有智略,能训治军旅。--宋·王安石《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
又如:训戎(训练军旅);训治(训练整治)
顺从;归顺
四方其训之。--《诗·大雅·抑》
于帝其训,又,是训是行。--《书·洪范》
取名
后志存小字,不训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宋·赞宁《宋高僧传》
训<名>
典式、法则;。如:训令;训典(古圣王的典籍);训格(教训,规范);训范(足可为法的规范、典范)
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如:训诰(训教导之辞;诰,指诏书或告诫之文)
解说的词语;。如《尔雅·释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