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龟兹”:古代西域的国名,唐代征服东突厥时曾在此设郡,旧址在今新疆库东县一带
茲<动>
(形声。据《说文》,从艸,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同本义
兹,草木多益也。--《说文》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素问·五藏生成论》
又如:兹兹(增加繁殖)
兹<名>
年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吕氏春秋》
草席
蓐谓之兹。--《尔雅》。注:“兹者,蓐席也。”
毛叔郑奉明水,卫康叔封布兹。--《史记》
现在;此时;
兹予大享于先生,尔祖其从与享之。--《书·盘庚上》
兹<代>
这个,此
总兹戎重。--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挥手目兹去。--唐·李白《送友人》
兹游快且愧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而母立于兹。--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兹事体大(此事牵连甚广,关系重大)
这里
文王既没,文在不兹乎?--《论语》
兹<副>
通“滋”。益,愈加
由由乎兹免。--《管子·小问》
行地兹远。--《管子·小匡》
赋敛兹重。--《汉书·五行志七》
耐〈动〉
(会意。从而,从寸。而亦声。“而”指面颊,“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颊上施刑罚,指剃须。字本作“耏”。从而,从彡。本义: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
同本义
耏,罪不至耏也。--《说文》。按,不剃发也。
耏以上请之。--《汉书·高帝纪》。应劭注:“轻罪不至于耏,完其耏鬓。故曰耏。”
耐罪亡命。--《后汉书·高帝纪》。注:“耐,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
耏,多须貌。--《后汉书·章帝纪》注
从事有亡,卒岁得,可论?耐。--《睡虎地秦墓竹简》
又如:耐罪(古代剃去鬓须的刑罚。耐,同“耏”)
忍耐;忍受。引申为容忍
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荀子·仲尼》
耐以上。--《汉书·文帝纪》
此物性不耐寒。--《齐民要术·种椒》
华鬓不耐秋。--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又如:耐痛(能忍受疼痛);耐辱(能忍受屈辱);耐静(忍受寂寞,安于清静)
禁得起;
秦兵耐苦战。--唐·杜甫《兵车行》
又如:耐旱(经得起干旱);耐事(经得起得失、荣辱等人事之变);耐酸(能经受清寒困苦);耐实(牢固)
适宜;相称;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唐·杜甫《洗兵马》
挨,拖延。如:别急,耐一会儿
同“奈”。无奈;奈何.
亭午减汗流,北邻耐人聒。--唐·杜甫《七月三日…呈元二十一曹长》
又如:耐何(奈何。犹对付、应付)